第三百一十三章 “星魂计划”

    第三百一十三章 “星魂计划” (第2/3页)

需要漫长的过程。

    方舟团队想用区区不到两千万,想把整套CPU产业链建立起来,显然是不可能的!

    最后,方舟就这样被“生态建设”给拖死了……

    到了2006年,随着“方舟三号”芯片迟迟不能量产。

    科技部严查后才发现:

    方舟的问题,还不仅是在市场上“无法打开局面”的问题。

    还有方舟的负责人李德磊,通过一系列股权操作,已经转变成大股东;投资方舟大厦也存在可能挪用国家拨款研发资金的问题……

    而这时,商人李德磊觉得钱也赚够了,不愿意再为方舟做软件生态系统的深度开发。

    于是直接宣布,放弃方舟芯片的后续研发!

    这直接导致方舟3号芯片搁浅,黄了……

    从01年“方舟一号”破空出世,到06年“方舟3号”搁浅。

    六年恍如一梦!

    而“汉芯骗局”和“方舟败局”对中国社会最大的伤害,

    不单是坑了国家多少个亿那么简单……

    而是严重腐蚀了国人对“中国芯”投注的巨大热情与期盼!

    此后,在国家层面,

    对国产芯片、操作系统方面的研发投入资金支持,几乎彻底停止。

    在那之后的多年里,

    “龙芯”等其他默默耕耘的中国企业,也都多少在舆论上受到了负面的质疑……

    所以,隋波现在最需要做的事,

    就是“力挽狂澜”!

    绝不能让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和操作系统的研发,在这个关键的时间点上,像前世那样陷入停滞!

    这将是对所有将毕生心血,都投入到中国半导体事业的那些先辈们,最大的“伤害”!

    从50年代开始,

    一大批年轻科学家学成归国,投身于半导体科学的研究。

    我国半导体事业曾经有过“梦幻”开局:

    从1954年,中国半导体的“开山鼻祖”黄昆先生,在帝大物理系开设“半导体物理课”,1977年,黄昆担任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开创了我国在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学的研究工作起。

    到被称为“八级钳工科学家”的王守武先生,在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组建国内第一个半导体研究室,1958年就拉出了我国第一根硅单晶……

    与两位先生一起的,还有一连串熠熠闪光的名字:

    谢希德先生(中国半导体之母,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科和表面物理学科开拓者和奠基人);

    汤定元先生(半导体学科和红外学科创始人之一);

    洪朝生先生(中国低温物理与低温技术研究的开创者之一);

    吴锡九先生(中国第一代晶体管、晶体管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的奠基人);

    林兰英先生(中国半导体材料之母,先后研制成第一根硅单晶、第一根无错位硅单晶、第一台高压单晶炉,为我国微电子和光电子学奠定基础)……

    正是他们从无到有,开创和奠基了新中国的半导体事业!

    而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前辈们,也培养出了本土第一批半导体人才。

    这些学生中,

    就有现在帝大微电子所所长王阳元院士、华晶电子总工许居衍院士等,在七八十年代接棒“中国芯”的主攻手位置。

    从80年开始,

    为了在半导体产业进行攻关,改变缺乏产业化和持续更新“造血”能力。

    中国又以市场化和运动式集中攻关并行,换取技术进步和产业跨越的机会。

    从86年提出的“七五”“531”发展战略,到90年实施“908工程”,95年确定“909项目”……

    中国在探索芯片自主创新的道路上,一路蹒跚,但依然百折不挠。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砸锅卖铁”,也要把芯片搞上去!

    可以说,

    即使目前国内的芯片产业,依然和国外有着巨大的差距……

    但这已经是无数科学界和产业界的前辈前仆后继,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在新中国半导体事业上不断开拓和努力的结晶!

    如果就因为“汉芯”和“方舟”,两个失败案例,

    就令国内刚刚起步的半导体产业化进程,受到重挫。

    从而在全球半导体产业正值快速更新换代的关键阶段,失去追赶和超越的最佳机会……

    那也太可惜了!

    更对不起,那些伟大的前辈们,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

    就在今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发布。

    “核高基”(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是与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并列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

    史称“01专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