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三章 灭蝗(下)

    第三百九十三章 灭蝗(下) (第1/3页)

    “蝗虫卵...蝗虫卵...”秦大郎回到家里,不断的在嘴里念道着。

    他母亲一边编着草席,一边听着秦大郎嘴里的叨叨,不由问道“我儿,你这是怎么了?怎么一直在说...说什么虫卵?”

    秦大郎抓了抓脑袋,一股灰土杂夹着头皮屑到处飞舞。

    “娘,刚刚县里传话,说为了防止明年蝗灾,要烧田,另外如果抓到蝗虫幼虫或者虫卵,都可以换粮食。”

    秦母立刻摇头笑道“那虫卵才多大一点,就算换了粮食,还不够你塞牙缝呢,官府就知道瞎胡闹。”

    “官府说按十二倍重量换粮呢!娘,如果我们能找到一斤的虫卵,那就有十二斤的口粮了!”

    “十二倍?”

    “对,还说收得多,可以免徭役呢...自从二弟被过路的军队抓走了后,娘你身边就我一个人了,要是我服了徭役,谁来照顾娘啊。”秦大郎说着,不由有些想自己那不知生死的二弟了。

    “这样说来,倒是可以找找,哎,我记得你小时候不是和我说过,在河滩那边不是看到过好多蝗虫没有翅膀在地上爬么,老人都说是水里的虾在变蝗,我看那里肯定有!”

    秦大郎一听,觉得有理,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就拿着一把新发的锄头往河滩走。

    到了河滩,秦大郎先看了看水里的鱼虾,发现没看到有虾变成蝗虫往岸爬,便开始在河滩便乱挖想看看能不能找到虫卵。

    古人由于对蝗虫的认识很少,又因为蝗虫和虾有一定的共同点,因此认为蝗虫和虾是一体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生物。

    这种化生观念其实最有名的就是《逍遥游》中“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的描述了。

    包括蛊虫,也是如此,蛊虫最早的意思其实是仓库里的害虫,也就是米虫,由于古人不明白米虫是怎么出现的,只观察到本来干干净净的米缸里突然有了虫子,便认定是米化成了虫,这点在后来名将杜预对《左传》注解中有所体现,他注解为“谷久积则变为飞虫。”正是这化生的思想体现。

    秦大郎挖了两下,突然挖出一团细长的米粒状的东西,不由大喜的蹲下来仔细看,捡了一个捏了捏,顿时那虫卵破了,流出污血。

    “是虫卵!是虫卵!”

    秦大郎看着这长长的河滩,这得有多少粮食...不是,是虫卵啊。

    “大郎!你在干吗呢?”

    有村民看着秦大郎在河滩边上,好奇的问道。

    秦大郎也老实,挥手道“虫卵!这河滩边上好多啊!”

    “什么?有虫卵?我来看看!”

    村民立刻跑过来看,见秦大郎果然挖出了一团虫卵,虽然不多,一小团大概也就不到一百粒吧,但换算一下十二倍,那也有一千粒大米了吧,那得有半两了吧,别觉得少,这才一团,秦大郎要是这样挖一天,不得挖出几斤粮食出来啊。

    “这真的是这河边挖出来的?”

    “对,太靠近河的地方没有,这里干一些,土地硬一些的地方才有,你看,我再挖挖看!”

    说着,秦大郎又随便挖了几下,果然又挖出了一团虫卵,这下,那村民信了。

    “大郎,你可不能吃独食,带我们一起挖啊,我去叫人,我们一起来挖虫卵!”

    那村民激动的就往家里跑,一边跑一边喊道“大家快回去拿工具啊,秦大郎在河滩那找到了好多虫卵啊!”

    “啥?河滩边有虫卵?”

    “快走!快走!慢了可就没了!”

    秦大郎这边已经挖了十多块虫卵,堆在一起还有些吓人,但在其他人眼里,这哪里是虫卵啊,这都是粮食啊!

    “都听我的!每个人分地方挖,不许抢!大郎,你告诉大伙怎么挖,有什么诀窍!”村里的老人端起了架子,开始充当起总指挥的身份。

    但在村子里大家也都认这个,都老老实实按照分好的区域开始挖起来。

    只见河滩边上很快就被挖了一遍,看着堆在一起,像小山一样的虫卵,大家是又开心又害怕。

    这么多虫卵,要是等明年都变成了蝗虫,大伙还有活头吗?

    ——次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