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2章 鱼与熊掌

    第1402章 鱼与熊掌 (第2/3页)

    但这并不代表冯大司马就会放任他们不管。

    冯大司马的师门祖师爷曾总结过,地主阶级具有局限性。

    这种局限性,限制了他们的决策和行为。

    比如说,严重依赖土地。

    依赖土地,就意味着他们会想方设法兼并土地,同时还会把人口固定在土地上。

    长此以往,这些人的手里,不但掌握着大量的土地,也控制着大量的人口。

    想要把人口和土地从他们手里夺过来,比割他们的肉还让他们觉得难受。

    但很不幸,冯某人想要他们的地,也想要他们的人。

    “这笔钱粮他们没有办法全部拿出来兑现,十有八九是准备向储备局借钱周转。”

    太原这些幸存下来的大族,基本都是正处于从旧式豪强转变的过程中。

    要说到土地,他们手里很多。

    要说到粮食,他们也能拿出不少。

    但论起金银铜铁这些代表“现金流”的东西,兴汉会能甩他们十八条街。

    就算是最初级最原始的工业联合作坊工场矿场,那也比他们这些小农经济强上很多倍。

    换成以前,粮食也是硬得不能再硬的硬通货。

    奈何某只土鳖怀了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从非法穿越之始,就开始大力发展第一产业。

    这些年来,大汉粮食的产量是一年比一年高。

    虽说正逢战乱,连年征战,粮食价格肯定不会让种地的吃亏。

    但真要说还想以前那样想要囤粮卖高价的人,在尝到大汉帝国主义的专制铁拳之后,很快就会自挂东南枝,举身赴清池。

    所以粮食是换不了那么多劳力的。

    而且朝廷发卖劳力,除了要充实国库,还要给前方的将士发放赏赐。

    大头兵们在前线拼死拼活,可不是单单为了那几粒粮食。

    粮食才几个钱?

    就算你赏我一屋子的粮食,我也没办法拉回家啊!

    赏个百八十张票子,我直接就能揣怀里了。

    不给钱也行,分田地大伙也能接受,毕竟那是可以给子孙传下去的家业。

    提刀去跟贼子拼命,可不就是图这个?

    所以问题又绕了回来:

    乡贤们想要吃下这批劳力,要么有足够的现金流,要么拿地来换。

    太原这些地主阶级,因为阶级局限性,肯定是不可能主动把田地让出去分给大头兵。

    偏偏他们手里又没有足够的现金流。

    之所以还敢有这么大的胃口,正是因为太原豪族的代表王氏和郭氏,在大汉联合储备局有席位。

    虽然话语权不大,但却有权利从联合储备局以低息借到一笔钱。

    但问题在于,就算再低息,那也得有足够的抵押。

    最最重要的是,这笔钱,大部分是由兴汉会和皇家内府提供的。

    大汉联合储备局里,掌握着最大话语权的前三位分别是兴汉会、皇家内府、朝廷府库。

    排名分先后——将来如何不好说,但现在就是这么个排名。

    朝廷府库在里面之所以只排第三,因为它从来就不出钱。

    不但不出钱,而且还要代表朝廷来收铸币税。

    甚至还要借用大汉联合储备局的网点整合各州县赋税。

    当然,它也不是只吃不吐:

    给联合储备局发行的票子背书。

    大汉联合储备局印的票子,能这么快就风靡各地,有一部分功劳就是有大汉朝廷背书。

    “并州一地,田地最肥美者,莫过于太原。雁门诸多工场矿场,粮食来源大部正是仰仗于此。”

    冯大司马缓缓地说道,“虽说不惧他们断了雁门的粮食,但粮食操他人之手,终不是让人放心。”

    即便是最初级的工业基地的雏形,也有着大量的非农业人员。

    在交通运输远不如后世方便的时代,粮食供应基地尤为重要。

    特别是这些非农业人员,天然比小农阶级更具纪律性和组织性。

    就拿这次运输物资出塞来说,平城那边的效率,就是要比太原要高,而且高得不是一点半点。

    一旦平城的粮食供应不到位而导致无产者暴走,就算是雁门一郡之地,破坏力恐怕也要比黄巾起义要大得多。

    毕竟除了纪律性和组织性,雁门塞北边还有工坊工场乃至矿场冶铁场……

    就算冯某人再怎么深谋远虑,但他现在所处的阶级,天然就具有软弱性。

    但为了高额利润,冯某人认为这种破坏力可防可控。

    南乡生产的张氏麻绳,结实耐用,有口皆碑,最初就是冯某人让人搞出来的。

    卖得老好了!

    光是军中采购就是一大笔买卖。

    正是知道破坏力惊人,所以冯某人从一开始在南乡搞试点的时候,曾亲自向丞相提出,让旁边的成固县作粮食供应基地。

    就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