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印地列王

    第三十九章印地列王 (第2/3页)

恒,永恒。虽然隔三差五就会有一批强悍而且野蛮的侵略者进入这片区域,而后将这些人全都征服,但是稍微想一想,这些貌似也不是什么太重要,太难以接受的事情。

    对于低种姓的家伙们来说,只要继续的逆来顺受就可以了。他们不会在乎统治他们的究竟是谁,是哪个民族。事实上在整个南亚次大陆上有着数百个不同的民族。这些民族没有融合,事实上也不需要融合,他们只要相信两种东西,第一是种姓,第二是印地教的信仰,这样就没问题了。

    至于说民族什么的,在种姓面前是次要的,根本不必要在意这种东西。

    种姓制度,或者被称为印地卡斯特体系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

    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同时,各种姓派生出许多副种姓(或称亚种姓、次种姓),进而衍生出更多分支。

    除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所谓“不可接受的贱民”,又称“达利特”。他们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种姓世袭,不易更改。社会地位高低、经济状况好坏,大多与种姓有关。

    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

    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系、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这种制度导致了整个印地地区的阶级成分完全固化,甚至说各个职业也完全固化——虽然理论上是分为四个大种姓,但是在种姓之间也有严格的划分,譬如说平民阶级,石匠,木匠,铁匠,农民,渔夫,樵夫等等,这一切“职业”都是种姓。不同种姓之间不会通婚,也无法转变。

    这种情况让整个印地地区凝聚僵化,社会完全变成了死气沉沉的模样。

    “也就是说,只要这种制度继续存在一天,那么这个地区就会继续沉沦下去。”

    在实地考察了一下这个地区之后,威廉的使者,小弗朗茨这样感慨着,大学毕业,对于社会学与民族学颇有研究的他,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