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7章 最好的礼物
正文 第77章 最好的礼物 (第2/3页)
中民丰银行的行长刘水田,原先是王冲同事,跟王冲关系还算不错,见到王冲到来,笑着道:“听说年前你们也跳进这个火坑了?”
民丰银行给天马集团授信了十多亿,对天马的整体运营情况,也算比较了解,所以才有这么一问。
王冲苦笑道,“一言难尽啊。”
其他几个银行的人也道:“王行长,你们东华银行真是我们的白衣骑士啊。”
这话倒是不假,虽然东华银行极不情愿介入这笔业务,但如果不介入,天马集团年前就有一笔债务违约,那时他们陷入泥沼之中,各家银行也跟着倒霉,东华银行这六个多亿进场,至少能又能帮天马集团续命一年,也算是给同行们伸出了一只援助之手。
企业和银行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聊了几句话,几个人很快成了难兄难弟。且不管以后怎么说,先把今年过去再说吧,没准明年央行政策一宽松,加大信贷投放,这些企业也许有一线生机呢?
刘水田道:“不管如何,先把这个年过去再说吧。”
刘水田将王冲拉倒一旁,递过一根烟,两人点着,刘水田问,“你们今年效益如何?年终奖怎样?”
王冲道,“还凑合吧,算是基本完成目标,年终发了不到二十万。”
刘水田有些羡慕,“比我们民丰银行好多了,最近形势不好,我们一些企业贷款不良开始往外冒了,要是天马集团再出问题,估计我们都要下岗了。早知道如此,当年我就不跳到民丰了。”
王冲听说过,从去年下半年,民丰银行的信贷质量急转直下,他们这边小微企业贷款做得比较多,当时放的比较松,经济形势一下滑,首当其冲的便是小微企业主。
大企业尚能凭借政府关系、还有银行关系,能够通过增加授信额度往后拖几年,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很多企业都死在了这一轮的经济周期调整上,原先评价一个中小企业如何,都是年收入多少、年利润多少,如今银行评价一个好的企业,能还上贷款利息、能发出工人工资就算好企业了。
比如今天天马集团这次闹事,幸亏政府那边给协调来资金,否则他们下游的这几个企业,很可能明年连工都开不了了,最后遭罪、受累的还是老百姓。
王冲问道:“怎么,刘行长,又想回东华银行了?”
刘水田摆摆手,“当年跟刘行长闹得不愉快,我再回去不是自取其辱嘛,还是在这里待着,走一步看一步吧,咱们银行过惯了好日子了,苦日子就忍一忍吧,也许明年政策调整呢。”
众人纷纷散去,刘水田也告辞,要回去整理报告。王冲却没有离开,给赵晓城打了个电话,道:“赵总监,我们想拜访一下齐董事长。”
赵晓城犹豫道,“我们董事长今天有些忙。”
王冲微微一笑,“赵总监,今日贵公司发生这种事情,我们来这里是做贷后管理,顺便做一下贵公司在我行的信用评级调查,早就听闻齐董事长大名,劳烦您通告一下。”
企业信用评级一般是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财务情况、盈利能力进行综合评级,作为银行业对企业授信的一种参考,除此之外,各银行金融机构也对授信企业进行整体评估,这个评估结果直接影响到企业贷款到期后能否续贷、是否压缩本金等。
按理说,王冲是城东支行行长,以他的职级来拜见齐中原,齐中原大可不必理会,可是一来齐中原对王冲早有耳闻,却没有见过,对他有些好奇,二来若是得罪了王冲,如果他下调天马集团的信用评级,对下一步企业运转会有不利影响,所以还是在自己办公室接待了王冲一行。
“早就听说东华银行有个行长,年轻有为,雷厉风行,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久仰久仰!”齐中原见到王冲、张非凡到来,起身笑脸相迎。
王冲见齐中原其貌不扬、个头不高,身穿棉布大褂,说话和蔼可亲,没有一点架子,乍一看上去跟村中老夫并无二致,唯一的区别就是他的眼神似乎极具穿透力,能一眼将人看穿一般。
王冲拱了拱手,“齐老先生,今日王冲前来叨扰,还请见谅了。”
“王行长哪里话,哈哈,你们东华银行是我们金主儿,莅临寒舍,我们欢迎还来不及,请坐!”赵晓城很自觉的在旁边落座,烧水、收拾茶具,给老爷子泡茶打打下手。
王冲谢了茶,打量着齐中原办公室。
办公室将近百平,装修的古色古香,茶几茶台老沉香木所制,散发着淡淡的幽香,看上去有些年头了。办公桌书柜都是大果紫檀,简约古朴,并没有乱七八糟雕刻花纹。
王冲饮了口茶,道:“老爷子好雅兴!”
齐中原哈哈笑道,“当年干民办教师的,九十年代初被清退,下海经商,这些年来虽然沾染了不少铜臭之气,但骨子里还是有些文人的酸腐,改不了,改不了了!”
王冲抬头,正好看到中墙之上,挂着一块匾额,正是曹操的《短歌行》,字六尺见方,裱起来约八尺大小,落款是一个别号,只有一个私章和几个雅章,字体古拙,非楷非隶、亦楷亦隶,笔法方中带圆,兴酣趣足,意态奇逸,正是二爨之中大爨笔法。
王冲虽然不精通书法,鉴赏能力却在,一眼便看出了这幅字是刘建国所书,他故作不知,道:“这幅字好奇怪,看上去丑陋无比,整体却浑厚中和,着实不一般啊。”
齐中原笑道,“说起来,我与这幅字有缘,去年我去香港谈生意,在展厅看到这幅字,心痒难耐,便买了下来。”
王冲记得刘建国之前有一副字被香港的一家书画行以五十万元拍走,好像就是这首《短歌行》,心中暗中记下,稍微评论几句,便岔开了话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