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二章 舆论

    第四百五十二章 舆论 (第2/3页)

―――――――――――-

    这当然是赵煦故意的,此案涉及的面实在太广,几乎遍及全国,江南只是其中最猖獗的区域。

    赵煦也趁着这个机会,大肆诛连,解决一批腐朽地主阶层,顺带减轻朝廷冗官的问题。

    这一杀就是整整一个冬天,直到春耕之时才渐渐缓了下来。

    几万人头滚滚,十几万人被牵连。这还是直接影响,间接影响会在后面慢慢显现。

    朝廷各地官员减员了三分之一。

    即使如此,朝廷的运转仍然没有受到半点儿影响。

    由此可以想象北宋朝廷的官员储备是多么的雄厚和夸张了。

    位置一腾出来,立即就有人补位。

    或者是同一个位置,掌权的人自然有两人以上。一个完蛋了,另一个继续行使他的权力,一点儿也不影响朝廷的运作。

    这也就是北宋收的税够齐全,士大夫也没有免税的权利,只有免赋的特权。

    赋和税其实是两个方面。

    这里不用多说了。

    北宋的财政收入那是相当夸张的,堪称华夏历史第一!

    要知道北宋的人口约有一亿人而已,而明朝和清朝是北宋的四倍?

    明清时期的财政收入还比不上宋朝。

    特别是明朝,一年的财政收入只有宋朝的四分之一。

    四倍于北宋的人口,财政收入只有北宋的四分之一,可以想像这中间的差额有多少。

    差额都到哪里去了呢?

    全被士绅阶层给吞掉了。

    北宋时期的士大夫其收入也不比明朝士绅弱到哪里去,甚至更加富裕。但他们至少还会注意吃相,大部分士大夫纳田税地税的时候也没有含糊过。

    至少还留有一些儒家士子的风骨。

    理学兴起并被纳为显学之后,士绅阶层就完全变了一个样儿。

    所以,赵煦是全力反对理学兴起的,理学得不到皇帝的承认,其学问传播有限,危害力也有限。

    科举不考这个,士子们学的人自然就少了。

    很现实吧?

    案子结束,那位上窜下跳的花国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