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诺奖大佬的推荐
第358章 诺奖大佬的推荐 (第3/3页)
应的微观化学反应理理论”。
就在陆舟的报告会结束之后,德国的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学会就“电化学结构界面的理论模型”成立的跨学科课题小组,宣布了对该理论的支持立场。
比较有意思的是,就在马普所表明立场之后,此前曾在《自然》上发表科学评论,对该理论持乐观立场的马丁·卡普拉斯教授,几乎是紧随其后地在化学界顶刊《JACS》上刊登了一篇论文。
在论文中,卡普拉斯教授引用了陆舟在《JACS》上此前发表的论文,从理论的角度对多晶金属电极的零电荷电位给出了一个明确的解释。
在此之前,这被看作是电化学、理论化学领域的一个经典难题。
虽然“多晶金属电极的零电荷电位”的存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关于其形成机理以及微观条件下的化学实质却一直没有一个定论。
然而在“电化学界面结构的理论模型”的框架下,解决这一问题似乎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至少,比起从“第一原理计算”的角度出发去研究这个问题要容易的多。
很显然,这位诺奖大佬早在两个月前就已经看准这个理论最终可以成功,所以早早地便在它身上“下了注”。所以这篇论文,才会能如此及时的发出来。
现在看来,他显然是赌对了。
对这个崭新的理论产生兴趣的,不仅仅是马丁·卡普拉斯。
随着报告会的结束,越来越多的理论化学界同行,乃至应用领域的研究人员,都对这套理论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相比起计算结果与现实存在较大出入的“Kohn-Sham方法”以及“密度泛函理论”而言,这个电化学界面结构的理论模型简直就是为研究材料表面的电化学性质量身定做的,对于高分子领域的研究有着很强的指导性。
尤其是对于计算化学、计算材料学的博士来说,这个新的理论的出现,对他们而言无疑是一个福音。
至少,他们的老板,现在又多了一个把他们留在研究团队里的理由。
就在外界猜测着陆舟会不会因为这个理论而成为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时候,德国化学学会已经在不声不响中做出了决定。
为了表彰这一理论模型对化学的杰出的贡献,德国化学学会经讨论之后决定,授予这一理论的开创者,一枚意义非凡的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