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韩白之争
第三百八十九章 韩白之争 (第1/3页)
很久很久以前,文坛几乎就是神坛的代名词。尤其80年代,那是文学与诗歌的黄金时代,能在国家级、省级乃至市级报刊上发表一篇文章,立马麻雀变凤凰。
比如马未都,以前是个机床铣工,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今夜月儿圆》,直接被聘为了《青年文学》编辑。
还有喜欢摆烂的余华,最早是个牙医,也是因为写作改变了命运。以前文坛是神圣的,加入作协更是一种荣耀,但不知何时就变了味,因为作协也是体制内啊,文坛的体制。
想混文坛就得听话,不听话就是离经叛道。像郑渊洁。有一次他参加一个笔会,一个女作家说最近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着作,问郑渊洁有没有看过?
郑渊洁说没看过,于是遭到了鄙夷。轮到他发言时,他现编了深受启发,你们都看过吗?”70%的人点头。
以后他再也不参加笔会了。经过80年代的辉煌,90年代的没落,进入网络时代,所谓文学的门槛无限降低。
在一批市场化出版社和新锐媒体的培养下,年轻的畅销书作家层出不穷,韩寒、郭小四为代表。
传统文坛信奉的文学崇高论,被新媒体冲击得七零八落,所以姚远说这仇是天生的。
韩寒回应之后,白烨接受了采访,声称
“其用词粗鄙,为80后素质低下的左证。”韩寒无需网友帮忙,战斗力杠杠的,马上回了一篇更难听的,甚至扒出了白烨的丑事:推广自己策划的图书、收人钱财、学术腐败等等。
直接骂他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于是乎,文坛拉帮结派的来了。
“如果我是韩寒的家长,我绝对大嘴巴扇他,有人养没人教。”——《梁启超传》作者解玺章。
“怎么像红小兵一样?这种做法非常恶劣,白烨不过批评你,韩寒文章写得不怎么样,你就这样恶狠狠搜罗证据,一二三四列出来!”——作家王晓玉。
“也难怪,韩寒才十七八岁嘛,没读过多少书只知道学校里那点事。”——编剧陆天明。
陆天明发话了,他儿子陆川自然得力挺,也掺合进来。吃瓜群众看得热闹,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