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欲带王冠,必承其重
第十九章 欲带王冠,必承其重 (第3/3页)
委屈了自己。
其实晴雯的这些心思赵昰看在眼里又怎么会不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皇权至上的时代里,身为天子赵昰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享用比臣子高出许多的供奉。可赵昰却很明白,物质上的享受只要够用就行了,再多就成了奢侈和浪费,尤其是在大宋如今的形势下。
无论何时何处,皇上给臣子赐饭对臣子而言都是一种极大的宠信和荣耀,赵昰这种发自内心的清醒认识和关心臣属的态度,也让太傅和几位大学士们感慨万千。年纪最大的文渊阁大学士钱玉昆数十年间在大宋理宗、度宗、恭宗三朝都曾历任显职,却从来没有享受过皇帝赐膳的荣耀。可是这几天里,在赵昰几乎每天都会把晴雯准备过多的菜肴分给太傅和几位大学士的情形下,这位年近七旬的四朝老臣还是每次都忍不住长吁短叹,一边感慨着国势艰难以致于皇家用度微薄,一边每次用餐前都要郑重无比的隔空向着赵昰所在的地方躬身谢恩,然后才珍而重之的品味着赵昰所赐的菜肴。
这些事赵昰也是随后才从小林子和江国栋口中得知的,可是出于前世养成的随和性格和成熟的心智,赵昰其实并不是为了装腔做势才这么笼络臣子。而钱玉昆也同样不是在国朝危难之际来故做姿态,一位历经四朝资历声望都极为不凡的忠心老臣,能在国势如此艰险之际不惧生死的追随朝廷,这样的老人也同样不会是阿谀奉迎之辈。在老人心里,赵昰这位天子就是整个大宋的象征,也是他一生所忠诚报效的对象。
不过在赵昰和大臣们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差异下,却是让几位大臣们对赵昰这位年幼的皇帝多了无数的亲近感和归属感,君臣之间无形中都感到对方亲切了许多。
如果没有内心成熟的灵魂,赵昰恐怕只会理所当然的享受着臣属们的这种贡奉。可是现在,想起这数年来无数为了大宋而鞠躬尽粹甚至是牺牲了的性命的文官武将,无数浴血沙场的英勇军士和惨遭元军屠戮的大宋百姓,身为他们的皇帝,赵昰真的感受到了如山的压力。
这一世对自己万分呵护美丽温柔的母亲,可爱的弟弟,忠心耽耽的辅政大臣和数千文武官员,数万军卒和数十万的百姓,在大元朝的步步进逼下,他们的前途和命运都压在赵昰心头。如何才能引领着他们不再走向崖山之后那悲壮而惨烈的结局,这种紧迫和焦虑感时刻让赵昰如芒在背。
既然上天让自己这一世重新有了这样一种活法,赵昰也下定了决心要努力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引领大宋这艘行将倾覆的巨轮找到新的航向重新驶向辉煌的中华盛世。
欲带王冠,必承其重!既然逃不开,也不想去逃避那份责任,更不愿意去接受那崖山的千古之痛,那么除了要有坚定的意念和远大的志向外,赵昰深知自己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和努力。
每天抽出时间认真的随着几位大学士读书练字,熟悉和学习大宋的各种刑统(宋时称法为刑统、而元朝则称为典章)、官制和军制。
深知健康的身体和高超的武力在这个时代下的重要性,赵昰每天还坚持不懈的进行着跑步、俯卧撑等科学的健身运动增强体质,并且强逼着家学渊源的御龙直指挥使江国栋每天抽出时间教导自己练习武术。
为了不使太后和几位辅政大臣们过于担心,赵昰也没有选择刀剑之类的开刃兵器。恰好大宋开国太祖赵匡胤的出身原本就是一位精于棍术身手高超的军中大将,于是乎借着太祖托梦的传说,赵昰也光明正大的开始了每天必修的棍术练习。虽然离能上战场还差的太远,可是赵昰的身体却是在这几年间变的越来越强壮、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