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数学猜想
世界三大数学猜想 (第1/3页)
世界三大数学猜想即费马猜想、四色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
费马猜想的证明于1994年由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Andreiles)完成,遂称费马大定理;
四色猜想的证明于1976年由美国数学家阿佩尔(KennethAp|pel)与哈肯(olfgangHaken)借助计算机完成,遂称四色定理;
哥德巴赫猜想尚未解决,目前最好的成果(陈氏定理)乃于1966年由中国数学家陈景润取得。这三个问题的共同点就是题面简单易懂,内涵深邃无比,影响了一代代的数学家。
费马大定理编辑
内容
当整数n2时,关于x,y,z的不定方程x^n+y^n=z^n无正整数解。
简介
这个定理,本来又称费马最后的定理,由17世纪法国数学家费马提出,而当时人们称之为“定理”,并不是真的相信费马已经证明了它。虽然费马宣称他已找到一个绝妙证明,德国佛尔夫斯克宣布以10万马克作为奖金奖给在他逝世后一百年内,第一个证明该定理的人,吸引了不少人尝试并递交他们的“证明”。在一战之后,马克大幅贬值,该定理的魅力也大大地下降。
但经过三个半世纪的努力,这个世纪数论难题才由普林斯顿大学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和他的学生理查·泰勒于1994年成功证明。证明利用了很多新的数学,包括代数几何中的椭圆曲线和模形式,以及伽罗华理论和Hecke代数等,令人怀疑费马是否真的找到了正确证明。而安德鲁·怀尔斯(Andreiles)由于成功证明此定理,获得了1998年的菲尔兹奖特别奖以及2005年度邵逸夫奖的数学奖。
发现
费马在阅读丢番图《算术》拉丁文译本时,曾在第11卷第8命题旁写道:“将一个立方数分成两个立方数之和,或一个四次幂分成两个四次幂之和,或者一般地将一个高于二次的幂分成两个同次幂之和,这是不可能的。关于此,我确信已发现了一种美|妙的证法,可惜这里空白的地方太小,写不下。”(拉丁文原文:xiguitasnoncaperet。)
毕竟费马没有写下证明,而他的其它猜想对数学贡献良多,由此激发了许多数学家对这一猜想的兴趣。数学家们的有关工作丰富了数论的内容,推动了数论的发展。对很多不同的n,费马定理早被证明了。但数学家对一般情况在首二百年内仍对费马大定理一筹莫展。
莫德尔猜想
1983年,联邦德国数学家伐尔廷斯证明了莫德尔猜想,从而翻开了费马大定理研究的新篇章,伐尔廷斯获得1982年菲尔兹奖。
伐尔廷斯于1954年7月28日生于联邦德国的杰尔森柯琛,并在那里渡过了学生时代,而后就学于内斯涛德教授门下学习数学。1978年获得博士学位。他作过研究员、助教,现在是波恩大学的教授。他在数学上的兴趣开始于交换代数,以后转向代数几何。
1922年,英国数学家莫德尔提出一个著名猜想,人们叫做莫德尔猜想。按其最初形式,这个猜想是说,任一不可约、有理系数的二元多项式,当它的“亏格”大于或等于2时,最多只有有限个解。记这个多项式为f(x,y),猜想便表示:最多存在有限对数偶xi,yi∈Q,使得f(xi,yi)=0。
后来,人们把猜想扩充到定义在任意数域上的多项式,并且随着抽象代数几何的出现,又重新用代数曲线来叙述这个猜想了。因此,伐尔廷斯实际上证明的是:任意定义在数域K上,亏格大于或等于2的代数曲线最多只有有限个K一点。
数学家对这个猜想给出各种评论,总的看来是消极的。1979年利奔波姆说:“可以有充分理由认为,莫德尔猜想的获证似乎还是遥远的事。”
对于“猜想”,1980年威尔批评说:“数学家常常自言自语道:要是某某东西成立的话,‘这就太棒了’(或者‘这就太顺利了’)。有时不用费多少事就能够证实他的推测,有时则很快否定了它。但是,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还是不能证实他的预测,那么他就要说到‘猜想’这个词,既便这个东西对他来说毫无重要性可言。绝大多数情形都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因此,对莫德尔猜想,他指出:我们稍许来看一下“莫德尔猜想”。它所涉及的是一个算术家几乎不会不提出的问题;因而人们得不到对这个问题应该去押对还是押错的任何严肃的启示。
然而,时隔不久,1983年伐尔廷斯证明了莫德尔猜想,人们对它有了全新的看法。在伐尔廷斯的文章里,还同时解决了另外两个重要猜想,即台特和沙伐尔维奇猜想,它们同莫德尔猜想具有同等重大意义。
这里主要解释一下莫德尔猜想,至于证明就不多讲了。所谓代数曲线,粗略一点说,就是在包含K的任意域中,f(x,y)=0的全部解的集合。
令F(x,y,z)为d次齐次多项式,其中d为f(x,y)的次数,并使F(x,y,1)=f(x,y),那么f(x,y)的亏格g为
g≥(d-1)(d-2)/2
当f(x,y)没有奇点时取等号。
费马多项式x^n+y^n-1没有奇点,其亏格为(n-1)(n-2)/2。当n≥4时,费马多项式满足猜想的条件。因此,xn+yn=zn最多只有有限多个整数解。
为什么猜想中除去了f(x,y)的亏格为0或1的情形,即除去了f(x,y)的次数d小于或等于3的情形呢?我们说明它的理由。
d=1时,f(x,y)=ax+by+c显然有无穷多个解。
d=2时,f(x,y)可能没有解,例如f(x,y)=x2+y2+1;但是如果它有一个解,那么必定有无穷多个解。我们从几何上来论证这一点。设P是f(x,y)解集合中的一点,令l表示一条不经过点P的直线(见上图)。对l上坐标在域K中的点Q,直线PQ通常总与解集合交于另一点R。当Q在l上取遍无穷多个K—点时,点R的集合就是f(x,y)的K—解的无穷集合。例如把这种方法用于x2+y2-1,给出了熟知的参数化解:
当F(X,Y,Z)为三次非奇异(即无奇点)曲线时,其解集合是一个所谓椭圆曲线。我们可用几何方法做出一个解的无穷集。但是,对于次数大于或等于4的非奇异曲线F,这种几何方法是不存在的。虽然如此,却存在称为阿贝尔簇的高维代数簇。研究这些阿贝尔簇构成了伐尔廷斯证明的核心。
伐尔廷斯在证明莫德尔猜想时,使用了沙伐尔维奇猜想、雅可比簇、高、同源和台特猜想等大量代数几何知识。莫德尔猜想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伐尔廷斯以前,人们不知道,对于任意的非零整数a,方程y2=x5+a在Q中只有有限个
有限组互质
1983年,en:GerdFaltings证明了Mordell猜测,从而得出当n2时(n为整数),只存在有限组互质的a,b,c使得a^n+b^n=c*n。
GerhardFrey
1986年,GerhardFrey提出了“ε-猜想”:若存在a,b,c使得a^n+b^n=c^n,即如果费马大定理是错的,则椭圆曲线y^2=x(x-a^n)(x+b^n)会是谷山-志村猜想的一个反例。Frey的猜想随即被KennethRibet证实。此猜想显示了费马大定理与椭圆曲线及模形式的密切关系。
怀尔斯和泰勒
1995年,怀尔斯和泰勒在一特例范围内证明了谷山-志村猜想,Frey的椭圆曲线刚好在这一特例范围内,从而证明了费马大定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