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6章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完)

    第1156章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完) (第3/3页)

以施展智慧和才能的良机,十年的战火考验,使她从一个善良、热情、能干的闺中少女,成为一名建立战功的“壮士”,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

    战争,赢得了胜利,也赢得了和平。环境变了,木兰何去何从?她有不可明言的苦衷,在论功行赏的大典礼中,由于她是一个女子,不配得到自己应有的荣誉。她只有辞受封爵,走上解甲还乡的惟一道路。无名氏作者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用欢快的笔调描写木兰骨肉团聚的欢乐,让她在“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之后,以女子的面目出现在同伴的面前。作者可贵的是,最后用兔子跑在一起,难辨雌雄的隐喻,说明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胆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

    这样描写木兰的从军与还乡,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的思想倾向。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地去分析作者所反映出来的这种社会现象。有人认为,木兰还乡是她不慕功名富贵,是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本色。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女扮男装,在封建制度下被人视为反常的现象。“男治乎外,女治乎内”是封建礼法的一条戒律。木兰可以在非常时期秘密代父从军,并发挥出她那潜在的智谋和才能。不然的话,所谓“牝鸡司晨”的恶名就会落在她的身上。木兰和《木兰诗》的作者都无法改变这种命运。

    封建礼法加在妇女身上的镣铐是难以解脱的。清代的女词人王筠在《鹧鸪天》中痛感自己不能像木兰、崇嘏那样一显身手(“木兰崇嘏事无缘”),只好在她的弹词《繁华梦》里让女主人公登上艺术舞台(“好将心事付梦诠”),来抒发她那埋藏在胸中的人生理想。

    由此可见,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

    《木兰诗》的作者不可能明确地认识到这一点。但是,他从木兰所走过的和平──战争──和平的曲折的生活道路,不自觉地反映了木兰在特殊条件下所创造的奇迹,并热情地歌颂了它。这正是作者忠于现实生活的表现,也是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相通的。

    《木兰诗》的思想倾向是什么?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它对于普通女子所禀赋的智慧和才能表示了肯定和赞赏的态度。而且也要看到,这种态度是寓于烘托(“火伴皆惊忙”)、隐喻(“双兔傍地走”)等描写中自然流露的。直到明朝末年,人们才能用“海内灵秀或不钟男子而钟女人”这类明确的语言把它说出来。但是,在《木兰诗》中,却没有明朝人那种明显的尊女卑男、矫枉过正的倾向。而明朝人对于妇女潜在的智慧、才能和力量做出那样大胆的估计,除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条件外,从历史思想源流来看,《木兰诗》是有启蒙作用的。▲

    《木兰诗》紧紧围绕着木兰的形象着墨。它有时

    “惜墨似金”,写得极简;有时又

    “泼墨如水”,尽力铺排。如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只六句三十字,便概括了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显得何等简练!

    其中两句写朔风凛冽,刁斗声声;月光映雪,木兰未眠。它通过环境、景物、氛围的描写,渲染出木兰思家的复杂心情和严守岗位的战士气质。

    尽管边地生活是艰苦的,周围寂静得只听见忽断忽续的刁斗声,木兰和伙伴们却仍然穿着甲胄,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

    此情此景,写得有声(北风声、刁斗声)、有色(月色、雪色和铁的反光),多么耐人寻味!

    正如刘大白在《旧诗新话》中所说:“整整的四排句,看去是很板的,其实其间层次分明。因为有骏马而无鞍鞯,不可以骑坐,所以还得买鞍鞯;有鞍鞯而无辔头,不可以控御,所以还得买辔头;有辔头而无长鞭,不可以驱策,所以还得买长鞭。”这种东、西、南、北循序铺排的手法,在民歌中固属常见,但是《木兰诗》中用得尤多且活。

    如

    “旦辞爷娘去”以下八句,

    “爷娘闻女来”以下六句,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句,或依时间(旦、暮),或依辈分(父母、姊、弟),或依性别(雄、雌),都采用循序铺排的方式。

    正是在这种很容易流于程式化的铺叙中,《木兰诗》却写得风趣横生,兴味淋漓,使情事如见,景物若画。

    从这方面说,它又像是

    “泼墨如水”了。全诗着力写木兰出征前、征途中和回家后的心理活动,而很少写她在战斗中的英雄业绩。

    从表面上看,似乎刻画儿女之情多,而描绘英雄之气少。但从实际效果看,诗中所刻画的种种儿女情状,正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

    如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一幅少女思亲图,真是呼之欲出。

    木兰以一女儿身,在多年艰苦的征战生活中,能乔扮男装而不被察觉,已显得异常聪明和机警;在万里关山的殊死争夺中,又能屡建战功而奏凯归来,更显出无比英勇和豪健。

    在这里,儿女情与英雄气不是相得益彰了吗?▲

    ①爷:古义指父亲,.: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⑤户:古义为门,木兰当户织;今义人家、门第。

    ⑥迷离: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数词,十二。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成语:扑朔迷离

    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现指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历经数年,有的战死,有的活下来凯旋。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头发和贴上装饰。

    互文交错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复沓

    (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顶针

    (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4)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

    排比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比喻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夸张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设问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对偶

    (1)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反问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借代

    1.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