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倭国的柴窑展品

    第364章 倭国的柴窑展品 (第1/3页)

    孙中原点了点头。

    其实刚才,他已经通过宝光进一步深入审视了这件梅瓶,虽然整体上确实具备柴窑的特征,但是年份似乎不够,更像是北宋中期的东西。

    “这不像是柴窑,我觉得年份不对,可能是北宋中期的东西。不过,能做到这个地步,实在是难以想象。古董,我们探索到的东西,看似很多,但比起浩瀚的历史文化,实在是太少了!”

    隋东辰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但还是吃了一惊,“你能确定是北宋中期?”

    关于宝光的事儿,孙中原没法说明白。

    除了这个,其实并无完全可靠的依据。后周到北宋中期,本来就相差时间不算长。

    而梅瓶这种形制,小口、短颈、丰肩、圈足,造型优美,唐代开始出现,之后一直比较流行,也不是区分后周和北宋的要点。虽然梅瓶这个称呼明朝才有,唐宋称之为“经瓶”,多用作酒器。

    “不能完全确定,但有种感觉也是很强烈的,这东西,多了几分风情,少了一种独立的气韵。”孙中原最后如此解释。

    两人正说着,徐北武回来了。

    随后,徐北武在书房里坐定,听了孙中原的说法,他微微点头,“如果非要找个依据,你说的看似有点儿虚,但也不是没有道理。”

    隋东辰又道,“北宋能出现这样的东西?”

    徐北武说,“这个怎么说呢,历史谜团太多。这东西,其实还有一点,我感觉胎土有点儿像汝窑的胎土。后世仿制汝窑,胎土也是个关键,一般偏白,却不够细腻。而明清官窑所用的高岭土,和汝窑的胎土比,相对也是偏重的。”

    “但是,这件梅瓶所用的胎土,和汝窑还是有差别。而且,谁也不知道柴窑用了什么胎土,所以就此也不能判定?”孙中原开口。

    “是啊。汝窑胎土中含有微量的铜,所以有点儿发红,但是这件,显然没有这种红,但又不是特别白。”

    “说来说去,还是不能最终判定。”隋东辰道。孙中原的断代,在隋东辰看来,算是没有实打实的证据。

    “也不能这么说。中原说的,给了我很大启发,整体气韵,确实风情太多,而卓尔不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