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130 (第2/3页)
番舌战群雄的味道。
将这些长期逗留在洪门大员岛上的文人聚在一起,李天养不敢说是寄希望于说服对方认同己方的作为,但也是希望能够通过他们,给儒家文化注入新生的事物,让华夏文化之本继续成为炎黄子孙之根。
后世自建国之后,华夏大地因为外来文化等入侵,百姓们对于自己的文化渐渐摒弃,而去学习外来文化的舶来品,最终使得华夏本土很多优良传统都被抛弃、遗忘了,进而出现了各种各样让人心寒的事情、举动。
儒家思想虽然有其腐朽、僵化之处,但是它根深于华夏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代代流传,最是契合炎黄子孙们的心思,就算洪门在倡导新思想、新制度,夜从来没有想过会完全摒弃儒家文化。
但是在对儒家思想的改造过程当中,作为从小就耳濡目染笨港学堂各种各样知识:西洋文化、科学,李天养记忆当中的后世知识,乃至东倭、琉球这些王国当中优秀的知识文化,还有华夏本身的文化。
但是这些大杂烩一般的文化知识,能够教育出符合洪门要求的人才,但是想要做到对儒家思想文化的改进,那却非是他们所长了,还得需要专业的人才去主动、或被动地去改变。
像如今在场的诸多文人墨客,很多都是来自传承自大贤王守仁先生的心学一脉,或是李贽这样特立独行等儒家一脉,在行事作风上却是较之一般儒家弟子要灵变许多,更容易接收外来文化,继而去融入儒家文化,渐渐改变儒家思想。
与其说是一场辩论,不如说是李天养一人的独角戏,面对间或的文人反驳,更多时候都是李天养自己在滔滔不绝地述说着他们洪门的不易,所做选择的艰难等等。
当然,光是一场辩论,不可能让在座的文人们从心底去完全改变他们对于洪门如今作为的痛恨,但是终归还是让他们明白了一样东西,那就是洪门脱离大明体系,或许还有商量余地。
“我洪门如今之章程,对大明朝堂诸公来说或许未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