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节 试营业(一)
第七十二节 试营业(一) (第2/3页)
膜这件事,本时空的国产镀膜机也是挺好用的,也不算贵。但是圣船上显然没人带,其实就算带了也然并卵,没有高纯的材料用于蒸镀耗材。至于寨出镀膜机的科技树,卡在高真空的实现与保持上,又是相当时间干瞪眼的问题。至于镀膜设计,500废里似乎没见几家光机所等单位出身的兄弟。而俺虽然卖了不少产品,但自己动手做只玩过简单的单层金属膜,真要点开薄膜光学的科技树又是无比的坑啊!顺便说,印象中早期有用酸蚀的办法在玻璃表面形成一个腐蚀薄层来增透的手段,这个方法在临高应该是可以实现的,但实际效果如何俺是真没见过。
“镀膜就算了,多片式镜头足够了”这时李赤骑也加入讨论
“嗯,没有镀膜八个空气面就是实际能用的上限了。还好这个条件下也有一堆可用的结构。”
“手动镜头结构可以直接抄吧?都不用再设计?”
“可以,只要有对的上牌号的玻璃,像场相距匹配就直接照着生产就是。”林汉隆也发表意见了。
八个空气面?黄耀民虽然不是学光学出身的,但也知道能做出多片式镜头也足够了,他决定再找一下资料,找到一篇《大画幅镜头的结构性能和选择》这样的超长文。他看了一下里面几款大画幅相机镜头的结构介绍,发现.dagor结构的镜头比较适合应用到临高,就特意复制了这几段文字:
1892年被设计出来的dagor结构可以说是现代光学的开始……Dagor镜头采用6片两组结构,也是对称型的正光镜头,它可以看作是海普岗结构的一种衍生,由于采用了胶合镜片的技术,一片加工难度大的镜片可以分成几份由几块镜片分别承担,因此这个镜头是能够大规模普及的第一款设计,也正由于多块镜片胶合成的镜组可以利用不同的玻璃属性进行更好的色散校正,dagor镜头结构实际上是处于广角结构和标准镜头结构之间的一个结构,从海普岗那里继承来的广角镜头的特性和多镜片校正本身是有一定冲突的,大多数成品的dagor镜头都是在60-80度之间的,但因为它能很好的校正基本的几种高级相差,因此口径可以做得比以前的镜头更大,一般极限是f6.8,因此这类结构的镜头绝大多数都是F6.8的……
Dagor镜头刚出现的年代,还没有镀膜工艺,这个结构在设计上也因此避免了过多空气面造成的界面反射效应,仅有四个空气面,光线的透过率算是非常高的。
他把这上面的文字发上论坛,期待光学部门的好消息,然后关机睡大觉。
第一台实用性普及相机:旗帜牌湿版相机是哪位元老发明的,到现在还没有历史定论。我们今天也只是从某位的笔记中提到的“达盖尔摄影法”来进行一些猜测。但帝国的第一款相机镜头问世却有大量的资料记载,直到今天,我们看到这些资料不得不佩服帝国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