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哪来的突厥骑兵!

    第324章 哪来的突厥骑兵! (第2/3页)



    从地图上来看,秦王对峙于柏壁的时候,宋金刚的补给线更长,粮食消耗更快,所以这种方法更容易奏效。

    而李鸿运此时对峙于晋阳、榆次,刘武周、宋金刚的补给线就短了许多。

    但李鸿运的优势在于,没有经历过晋阳大败,他手上的兵远多于秦王,人数上占据优势。

    而且,马邑是刘武周的老巢,在进攻时会给对方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到时候宋金刚极有可能派遣尉迟敬德回去救援,而在路上伏击尉迟敬德,就有可能一战而胜之!

    确定了计划之后,李鸿运立刻开始谋划。

    此时他已经有了金色天赋的加持,所以对着行军地图排兵布阵,一切都顺畅无比。

    所谓兵法,其实最关键的地方就在细节。

    把孙子兵法背得滚瓜烂熟也没用,因为一般人掌握再多的军事理论也根本用不到实战中,只是纸上谈兵而已。

    但现在李鸿运有了天赋加持,谋划中的种种细节全都烂熟于心,各种应急状况也都提前做好了准备。

    于是,他留下主力大军镇守晋阳、榆次,坚决不出战,而自己则是亲率一支偏师,越过吕梁山脉,长途奔袭刘武周的大本营马邑。

    第一次进展不顺利,但没关系,李鸿运还可以再来。

    第二次他成功避开了刘武周军队的眼线,奇袭马邑,让刘武周大惊失色,赶忙留派尉迟敬德带领骑兵火速回援。

    结果路上正好闯入李鸿运设下的埋伏圈,一番激战之后,尉迟敬德大败。

    眼见大军后勤有被彻底截断的风险,刘武周只好留宋金刚断后,自己则先一步返回。

    李鸿运率军与刘武周激战,而此时晋阳、榆次的诸将看到对峙的敌人后撤也果断出击。

    只是这些将领跟秦王比显然还是差远了。

    秦王能够抓住宋金刚后撤的时机一日八战、两日不进食、三日不解甲,狂追数百里,将宋金刚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但这些将领明显没有秦王的决断力,只能勉强咬在宋金刚的大军后面。

    当然李鸿运也不强求他们的进兵速度,反而还告戒过他们不要冒进。

    因为这些将领可没有秦王的本事,万一被宋金刚埋伏就遭了。

    所以双方一路纠缠,而李鸿运则是突然南下,在楼烦阻截住了刘武周和宋金刚的大军。

    此战,李鸿运骑着战马在前线指挥战斗,箭无虚发,梁军士气大振,在集合了优势兵力之后,将刘武周、宋金刚彻底击溃。

    两人带着残兵向北逃亡,自认为也守不住马邑,于是又向突厥人的方向逃亡。

    突厥派出一支骑兵接应,李鸿运果断率军莽了上去将之击溃,并收降了这支突厥骑兵,将他们收编入自己的大军中。

    尉迟敬德眼见大势已去,在李鸿运的劝说下,也终于前来投靠。

    梁朝的北方彻底平定,晋阳这个大本营也被牢牢地掌握在梁朝的手中。

    在历史上,晋阳的梁军本就在人数和后勤上占据优势,又是梁朝的起兵之地,根本没道理这么轻易地丢失。

    但齐王的瞎搞和后续支援的将领作战不力,差点将梁朝逼入绝境,最后还是要靠秦王力挽狂澜。

    而在这个时间线中,李鸿运扮演的齐王用优势兵力打赢了本就该打赢的顺风仗。

    此战之后,李鸿运派人创作了《齐王破阵乐》,用以宣扬自己运筹帷幄、大破敌军的英姿。

    虽然有点强行吧,但他毕竟也打赢了薛举,又打赢了刘武周宋金刚,接连为梁朝平定两个方向的大敌。

    而秦王东出洛阳与王世充的几次摩擦,由于兵力并不占据优势,所以没有占到太多的便宜。

    等到李鸿运扮演的齐王返回长安之后,军力大盛、自我感觉良好的梁高祖,也终于下定决心要集合重兵去东出洛阳讨伐王世充,去迎战平定天下的最后两个大敌。

    只不过在主将的人选上,还是发生了一些悬念。

    此时秦王与齐王的功劳都十分过硬,都具备指挥这场大战的能力,如何抉择,确实让梁高祖有些头疼。

    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齐王。

    这显然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从晋阳起兵开始,齐王就如同神算一样,基本上算出了梁军的每一步动向。与梁高祖对话时的战略规划,更是如同隆中对一样,展现出超越了时代的战略规划能力。

    当然了,这种战略规划能力其实是假的,是在照搬史料,但梁高祖并不知道。

    所以在梁高祖眼中,齐王是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将形象。

    反观秦王,虽然也是百战百胜,但却在形象上来看却更像是勐将,没有齐王那种运筹帷幄、澹然处之的气度。

    其次,齐王的军功已经超过秦王。

    自浅水原之战平薛举之后,李鸿运又打赢了刘武周、宋金刚,将原本属于秦王的功劳全都攫取过来。

    所以,在梁军的视野中,齐王已经是超过了秦王的常胜将军,威望一时无两。

    最后,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梁高祖的私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