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迁都之议

    第304章 迁都之议 (第2/3页)

中书侍郎,便由你替朕越过南山去考察樊、邓一带,若是有可居之地,便迁都过去。”

    所谓樊邓,便是古代樊国、邓国的遗址。也就是后世襄阳一带。

    这里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往西北走可以走武关进入关中,东方便是淮河,是整个江淮防线最为至关重要的地方,历来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这里确实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绝佳壁垒。

    齐高宗在刚刚南渡时,李纲便将此地作为国都的理想地点之一,而后来齐朝之所以能抵御北蛮数十年,也是靠着襄阳与淮河防线。

    它唯一的问题在于……

    太靠南了。

    更何况,在梁朝时整个华夏的经济中心还没有南移,北方的经济条件仍旧高于南方。

    关中平原虽然面积不大,但沃野千里,仍旧是当时最为繁华富庶的地区。

    而且,河东、河北这两地的经济水平,也高于南方。

    长安、洛阳这两座城市,可以将关中、河东、河北、川蜀、南方等地给连接起来,在当时来说,不论是地理位置或是险要地势,全都是建都的不二之选。

    若是南迁到樊邓一带,固然在地利上更好一些,但此地对于关中、河东、河北这些地区的掌控力将会大幅下降。

    换言之,基本上等于是把这些宝地白扔给了突厥人。

    萧瑀彻底迷湖了。

    他难以理解为什么这些人竟然全都同意了这个方案。

    且不说焚毁长安、长安城的百姓要怎么办,就算能将百姓全都迁走,那除了长安之外的其他城池、村落呢?

    没了长安,突厥人难道就不能去抢别的地方了吗?

    迁到樊邓一带,如果勉强要找到唯一的好处,就是以梁高宗和太子为首的统治阶层能够更加高枕无忧,因为突厥人几乎不可能打到那个地方。

    至于关中、河北、河东突厥肆虐……

    显然,他们打算把头埋到沙土里当鸵鸟,装看不见。

    萧瑀虽然内心十分不认同这个扯澹的计划,但看到太子、齐王和其他的重臣竟然全都不反对,他也不敢说话了。

    毕竟,梁高祖也并非一个心胸宽广的皇帝。

    以上帝视角观看这一切的李鸿运差点高血压犯了。

    如果不是提前知道,他差点以为自己手里拿的是齐朝的剧本。

    北方蛮族南下,统治阶层的对策是迁都……

    这既视感未免也太强烈了一点。

    齐朝正统在梁高祖?

    眼瞅着迁都这么扯澹的方案真的要推行下去时,殿外传来了急匆匆的脚步声。

    秦王迈着大步前来,身上都被雨水淋湿。

    “父皇,不可迁都!

    “戎狄为患,自古有之,父皇以圣武龙兴、光耀华夏,精兵百万、所征无敌,此时不过是胡寇犯边,尚未有大战,便要迁都以避锋芒,岂不要成四海之羞、百世之笑吗?

    “历朝历代都有勇将为国北征,儿臣为秦王,为国领兵,胡尘不息,是儿臣之过。恳请父皇派儿臣出兵,数年之内,必然将颉利之首献给父皇!

    “若是兵事不利,再言迁都未迟。”

    梁高宗看到秦王到来,又听他说反对迁都,脸色本来沉了一下。

    但听秦王说完之后,脸色却又有所和缓,考虑一番之后说道:“善。”

    以上帝视角看到这一幕的李鸿运,自己都有点为梁高祖感到羞耻,结果没想到,梁高祖竟然还颇为受用的样子。

    什么圣武龙兴、光耀华夏?

    什么精兵百万、所征无敌?

    那跟你有关系吗?

    不都是秦王领兵南征北战吗?

    扣除掉秦王,你手下还有几个能打的……

    不过在梁高祖看来,这显然都是他自己的功劳了。

    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来,秦王并不是那种居功自傲、没有政治智慧的人。

    古往今来的许多将领,立了战功便立刻膨胀,目中无人,甚至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

    这种人,狂妄自大暴露出来的是政治智慧太低。

    而他们的结果,往往不好。

    而秦王此时的功勋虽然已经超出历朝历代的开国大将军,但面对梁高祖,还是很会说话的。一通马屁把梁高祖拍舒服了,他的建议自然就更容易被听进去。

    然而,梁高祖点头之后,太子却不乐意了。

    “呵,昔日马铺之围,也是有武将谏言说十万众即可横行北狄,秦王这话何其相似!”

    马铺之围,乃是燕楚之交时的事情。当时中原王朝发兵征讨北狄,却被围在马铺山,差点全军覆没。

    而当时决心攻打,正是因为朝中的一些武将认为足以打赢北狄。

    秦王冷然道:“形势各异,用兵不同,太子何必将我与那些庸将相提并论!

    “不出十年,我必定漠北,绝无虚言!”

    梁高祖一拍扶手:“好了,你们两个不要吵了!

    “秦王,你与齐王点齐兵马,出师豳州,击退突厥人!”

    秦王点头:“是,父皇!”

    说罢,他大踏步离开了。

    齐王与其他的大臣们也各自告退。

    偌大的宫殿之中,只剩下梁高祖和太子两个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