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三章 吕惠卿:官家心里果然有章子厚!

    第七百四十三章 吕惠卿:官家心里果然有章子厚! (第1/3页)

    元祐二年四月壬午朔(初一)。

    景灵宫中,礼乐大作。

    宣光殿内,群臣集体归附于地上。

    那先帝御容画像前,两宫与赵煦,率领着先帝诸妃嫔、皇子、公主,酌献于神灵之前。

    礼部尚书韩忠彦,抑扬顿挫的声音,在这宣光殿内外回荡着。

    “伏以天鉴不远,诚感则通。方宝构之肇新,宜神游之降格。具严法席,高咏灵篇……内安清静之居,外锡蒸黎之福!”

    毋庸置疑,这是一篇青词。

    苏轼写的,赵煦特别命人去登州,找了苏轼要回来的。

    所谓青词,最初是道士们写给四方五帝的祝文,或者请神的符箓文体。

    最开始,是牛鼻子们的自娱自乐。

    但到了唐代,随着皇帝尊崇道家,于是,青词也就进入了政坛。

    皇帝开始要求大臣给自己写青词。

    但这有一个问题。

    文臣,都是士大夫,而士大夫都是儒生。

    而儒生,必尊孔!

    孔子有教:敬鬼神而远之!

    于是,在很多士大夫眼中,写青词就意味着悖逆圣人之教。

    所以,不大喜欢,非常抗拒。

    本来,皇帝们也没觉得这青词有多重要。

    但士大夫文臣们一抗拒,那皇帝对这个事情就重视起来了!

    什么?

    你不愿意写?

    很好,很强大!

    既然你这么尊孔重道,以至于到了不遵朕意的程度。

    那就不要做官了!

    回家吃自己吧!

    于是,自唐代开始,让大臣写青词,就成为了一种君权对大臣的规训手段。

    愿不愿意给皇帝写青词,成为了衡量一个大臣是不是忠臣的条件。

    反正,在皇帝眼里,愿意写青词的,未必忠心,但不愿意写青词的,肯定不是忠臣!

    道高于君!

    这样的人,绝不可用!

    而,士大夫们,则普遍很委屈,在写青词的时候是能敷衍就敷衍。

    毋庸置疑,这进一步刺激了皇帝们的神经。

    尤其是入宋后,赵官家们,开始仔细审核每一篇大臣写的青词。

    待制以上,必须人人过关!

    谁要是敢敷衍,谁就不要想提拔、重用!

    所以,赵煦让苏轼写这篇青词的目的,其实是在测试苏轼。

    从结果来看,苏轼起码是过关了。

    这篇青词写的很得体,并没有敷衍了事。

    等韩忠彦念完苏轼写的青词,赵煦对着自己父皇的御容画像,再拜稽首,然后在礼部官员的引领下,拿起一杯酒,郑重的上前恭敬的放到神主供桌上。

    于是,礼乐大作。

    平章军国重事、太师文彦博,则文及甫、文贻庆的搀扶下,亦步亦趋来到殿上,躬身再拜,然后敞开写在黄麻纸上的祝文,代表文武大臣,祷与先帝及列祖列宗。

    “维元祐二年,岁次丁卯,四月壬午朔……”

    “神宗英文烈武钦仁皇帝神御迁于宣光殿,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帝陛下,亲行酌献;皇太后、诸妃、大长公主、诸皇子陪位……”

    “伏以恭承仙驭,奄宅珠庭,罄海宇以骏奔,俨人天之景从;愿回日月之照,少答神明之心。乃眷新宫,永垂余庆!”

    随着文彦博,念完最后一句祝文,殿上群臣俯首再拜。

    赵煦与两宫、皇太妃朱氏,则率着诸妃、大长公主、皇子顿首再拜。

    礼部的官员,在此刻鸣响了景灵宫的钟声。

    这宣示着,御神礼的结束。

    赵煦转身,流着泪,面朝群臣,微微欠身:“有劳诸卿,佐我社稷,护我国家!”

    群臣则拜道:“唯誓死以忠陛下!”

    至此,赵煦完成了,彻底从已故先帝手中,完全接掌了权力的程序。

    从今日起,他就不再是孝子嗣皇帝。

    而是一个完整的君王!

    假若不是他年纪还小,两宫依旧垂帘的话。

    赵煦看着群臣,语气略带颤音:“卿等免礼!”

    群臣再四拜。

    在赵煦身边的太皇太后,看着群臣如同机械一般整齐划一的持芴拜、再拜、再拜……

    好似波浪,如同浪潮的情形。

    她心中微微叹了口气。

    她知道,现在的情况,就如当年韩琦率群臣逼退了慈圣光献后的情况。

    群臣,从此只有一个君王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