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八五章 进贡和回礼

    第七八五章 进贡和回礼 (第2/3页)

一个穷书生叫杨伯雍,他年轻好学,心地善良。当他看到过往旅客长途跋涉经过此地,缺少歇脚喝水的地方,便搭了一个蓬草凉亭,供过往旅客喝水用茶。

    他光棍一人,一干就是三年。

    一天,一个老汉身背碎石,因劳累过度,栽倒在凉亭前。杨伯雍急忙把老人搀扶起来,喂水喂饭,救了老人。杨伯雍问寒问暖,欲留老人多歇一个时辰。老人说:“有事在身,不宜久留。”然后把他背的一斗碎石给他,说:“别看这些碎石头,你种在地里就会生出玉石,还能娶一个好媳妇。”不等杨伯雍答谢,老人便消失了。

    杨伯雍依照老人的叮咛去做,果然地里生出一斗玉石,后来,他用玉石做了五双白璧做聘礼,娶了一位善良贤慧的徐姑娘。但是这地方山多地少,遇到天旱,粮食减产,农民忍饥挨饿,苦不堪言。杨伯雍和妻子商量,便把自家的玉石分发给百姓下山换粮,以度灾年。穷山庄产玉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一时官匪勾结,把地里的玉石一劫而空,杨伯雍一家和村民的生活也成了问题。

    原来,杨伯雍救过的那老人不是凡人,而是太白金星。当他得知地里玉石被官匪掠走后,便托梦给杨伯雍说:“晴天日出入南山,轻烟飘处藏玉颜。”从此,只有知情人才在深山觅得宝石。官匪只能采得未长成玉的蓝色石,这是一种次等玉。

    当然,这只是神话故事而已,象征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不过这也正是体现了蓝田玉本身的美好价值。

    当然,蓝田玉与和田玉也只是珠宝的一部分而已,这里面甚至还有田黄石、鸡血石、玛瑙、琥珀、珍珠等等华夏所产的材料制成的珠宝,不过用鉴字诀看了之后,历史都不短了,应该不是抗战时候的东西,估计最少也应该是明清,甚至可能更远年代。

    尤其是其中一些东西,张天元在国内都没有见到过,或者说非常稀有,就比如说那种五色的古玉打造出来的漂亮的观音像,这东西即便是在国内,也从未有过,最起码目前没有发现过,这可是上好的五彩玉,而且还是属于羊脂玉,不是翡翠,而是明显产自和田的和田玉。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些做工张天元却在国内见过,通过鉴字诀可以发现,这东西绝对是华夏的工匠制作而成的,就是不知道为何会出现在缅甸。

    他想了想,这里面有两种可能,一种就是在古代的时候缅甸的那些国王从华夏带过来的,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小日本从华夏弄到的东西想要通过缅甸出海,结果就埋藏到了这里。

    他毕竟也没有什么事实根据,所以就是瞎胡猜的,但他这想法,其实还真猜对了,这里面的东西,有一小部分是小日本从华夏弄过来的,而另外一大部分,则是以前缅甸的土王们从华夏弄过来的。

    要知道,在乾隆之前的东南亚,翡翠是极不受重视的东西,别说华夏人对翡翠十分不了解,也不看重,就说缅甸的这些土王们,对这东西也一点都不喜欢,完全当成垃圾来看待的,他们更喜欢的,反而是华夏的软玉和金银饰品。

    事实上我们这个偌大的国家,从有历史开始,就存在过进贡和送礼的先例。

    要么就是国家被周围的民族欺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