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五章 无托步枪
第四百五十五章 无托步枪 (第1/3页)
赵中遥虽然让陈东山和张连营设计的新枪图纸,用来生产308基地的首支实验枪支。可他实在是对这两人设计的新型枪支,没有多大信心。因为他对这种枪支,已经有所了解了。就算是还没有生产出来。也知道不怎么样。
作为一个从二十一世纪来到这个军工技术落后的平行空间,赵中遥对于陈东山和张连营设计的枪支武器,已经有相当的了解了。
这种无托长枪管型步枪,他在生前也见过。虽然也流行过一阵子,但最终为市场所淘汰,没有成为以后轻武器的发展方向。
无托结构步枪是步枪史上的重大变革,无托结构步枪并不是真正“无托”,其实“无托”步枪有一个内部构造更为复杂的“机匣。也就是说,去掉了传统的枪托,直接以机匣抵肩。这种结构实质上是将机匣及发射机构包络在硕大的枪托内,握把前置,弹匣和自动机后置,从而在保持枪管长度不变的情况下,缩短了全枪的长度。这是无托结构最为显著的特点。
由于直接以机匣当抵肩,就在结构布局上构成了枪管轴线与主支撑点在一条直线上的“直枪托”。直枪托的优点是射击产生的后坐力在一条直线上传递,枪管上跳或摆动的力矩几乎为零,加上采用弹道低伸的高初速小口径枪弹,使射击精度比传统步枪有所提高。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由于人的枪托抵肩点与眼点间的高度差,为了满足使用者据枪瞄准的人机工效需要,包括美国M16步枪在内的直枪托步枪,不得不相对增加瞄准基线与枪膛轴线间的距离,这就是无托步枪瞄准具显得比传统步枪高,人的头部相对暴露得多的缘故。
由于摈弃了传统的枪托,使枪在结构布局和人机工效的双重要求下,枪的长度缩短了,高度和宽度却增加了。由于握把前置于全枪的中部,使前后的质量趋向平均,全枪的质心位置一般刚好落在握把附近,单手持枪的感觉明显较好。由于“无枪托”,在据枪瞄准射击时,腮部直接贴在自动机频繁运动的机匣盖上,不得不在此处加上较厚实的外护套。同时,为了使全枪整体协调一致,枪的许多地方,诸如护木等也相应加厚。这样并非不宜,外护套厚一些,特别是大量采用增强尼龙注塑成型的外护套,使枪本身的抗跌落和抗磕碰的性能大为提高。同时,对射频高导致灼热的防护以及据枪射击的稳定性和握持舒适性也有好处。无托枪握把前置,扳?机与枪托底板的平均距离为400mm,大于传统突击步枪的这一距离,故射手抵肩据枪时,两臂前伸的距离也偏大,如果是矮身材射手或穿着大衣、防弹衣使用时,就显得比较吃力;如果迫不得已要与敌拼刺,那么前手握持宽厚的护木,后手握持宽大的枪托,显然不会那么得心应手。
无托步枪自问世以来,之所以受到一些国家军队的青睐,主要是因为它具有突击步枪的威力和近似冲锋枪的长度,特别适宜狭窄空间和复杂地形条件战斗使用。但是,由于其结构及造型布局方面的限制,除了前面所谈到的一些不足以外,“五短身材”的无托步枪在战斗使用中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射手眼睛在抛壳窗后上方,射击时溢出的火药燃气刺激眼睛;二是不利于充分利用地形地物发挥火力,例如利用右墙拐角进行反手射击;三是后置弹匣往往受射击阵位限制,仰角或俯角射击不便等等。
步枪,作为军队中最普遍的单兵武器,必须具有尽可能大的战术效用性、战场适应性和人机适配性。美、俄两个步枪大国都没有采用“无托结构”步枪的原因,可能与此有关。
赵中遥对于这种结构的枪支也是相当了解的。而张连营和陈东山一起设计的枪支图纸上面的枪支形状,就类似于他在生前见过的一种无托结构的突击步枪。
由于赵中遥已经知道这种突击步枪有许多缺点,最终会让AK-47所淘汰。所以说,他现在根本不看重这一次的新枪设计生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