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黑云压顶南京城(4)
第463章 黑云压顶南京城(4) (第3/3页)
。
如果再加上战力的区别,日军何止是国军的3倍?5倍6倍也不止。
因为日军是受过武士道精神熏陶的正规师团,单兵能力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
反观国军的守城部队,大多都是从上海溃败下来的部队减员严重,不得不临时用抓壮丁的方式弥补空缺。
还有武器装备,国军的尽管有一两个德械师;但在淞沪战场上几乎被日军摧毁。
国军只有在轻重武器上由于日军,但制空权丧失,日军有飞机、大炮、坦克、装甲车;国军只能用人来堵。
如此悬殊的差距,胜负结果已经显而易见。
蒋委员长一开始似乎不打算固守南京,因此没有将从上海退下来的40万大军放在死守南京这盘死棋上;而是命令他们向安徽和浙江方面转移。
但南京毕竟是中华民国的首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政治意义;轻而易举让日本人占领,还不让世界列强捂着屁股耻笑中国政府和军队无能!
不蒸馒头争口气是蒋委员长的气质,中国毕竟有四万万同胞;日军尽管很强大,但在人口上却不能和中国相比。
毕竟打仗大的是物质和人,没有人何谈物质?
蒋委员长也不想做第二个宋徽宗和宋钦宗。
蒋委员长是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对日本这个冤家对头早就心存芥虀。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蒋委员长便想奋起反击,但国民政府刚刚从军阀大战中站位脚跟;有些地方还是小孩子蹒跚学步,与日本血拼没有资本。
那时候蒋委员长是把希望寄托在美国、英国这些国际联盟的大佬身上。
蒋委员长希望国际联盟出来调解,使日本军队退出中国。
但以英美为首的国际联盟总是耍滑头,他们不想被蒋委员长带进战争的泥淖和日本翻盘;更甚者是想搭乘日本这辆战车瓜分中国,蒋委员长臆想外国人制止日本侵略的愿望化作泡影。
1931年九一八那口气蒋委员只好忍了,但他还是把一丝希望寄托在张学良身上。
张学良继承了其父张作霖在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利益,拥有部队30多万,是真正的东北王。
然而,日本关东军在沈阳闹事时我们的少帅却在北京养病。
张学良由于长期吸毒弄得身子病弱又染上伤寒,不得不住进北平协和医院。
那期间,我们的小张少帅曾至北戴河疗养、避暑,以致未能按照原计划返回奉天。
张少帅的乐不思蜀也是关东军看准的有利时机,当小张少帅接到日军进攻奉天北大营的震惊消息时;他正在一场慈善义演上看戏。
闻此噩耗,小张少帅立即召集在北平的东北军主要将领商讨对策;为求稳妥以便于不给日军任何把柄,在事情没有弄清楚之前决定对于日军的挑衅行动“不予回击”。
正是小张少帅“不予回击”的决策,才让日本侵略者甚嚣尘上;成为随后十几年中国百姓的心头大患。
话又说回来,我们的小张少帅要是命令30万东北军奋起反抗,将日本人的挑衅看成是战争的征兆坚决打压下去;也不会出现后来的南京大屠杀使我民众被杀30万的惨剧,张学良是民族罪人毫不夸张。
一失足只千古恨,小张少帅直到百岁时似乎才感觉到自己那句“不予回击”的命令是放了一个狗屁。
可是人屁、狗屁已经放过,3500万中国人的性命随着那句狗屁化作骷髅,张少帅的忏悔又有什么作用?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中国的血汗养育了小张少帅一家人;国家面临危难时他却轻描淡写地应付过去,他不下地狱谁来下地狱。
小张少帅不予抵抗的命令一下达,日本军队便像洪水猛兽在中国大地上肆虐;当时不少文人作诗诅咒张学良,其中有两首诗很值得玩味。
其一: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正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人沈阳。
其二: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
两首讽刺诗将张学良的真面目扒得原形毕露,这样的亡国亡民者应该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但半个世纪来张学良却被作为民族英雄来歌颂,因为是他发动了双十二事变,呜呼哀哉!
淞沪之战失败了,日本人对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虎视眈眈;蒋委员明知无险可守的南京会惨败,但为赢得政治和舆论上的筹码,国民政府最高军事委员会还是决定在南京进行保卫战……
关锦璘正在遐想,却听几声响亮的喊声传来:“师傅!师傅!”
关锦璘一怔,站住脚步搭眼去看;只见一个少年手拎一篮子青菜从马路对面跑了过来。
银子眼尖,立即说道:“师傅,那是尒达!”
银子说着便就呐喊道:“尒达……”
本文来自看書网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