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黑云压顶南京城(1)

    第460章 黑云压顶南京城(1) (第3/3页)

是以犬神俊彦的野狼特战队面目出现的,因之用日军军旗而不用日本国旗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王国伦将日军军旗递给阚忠勇后道:“小鬼子的军旗要在和日军相遇的当口打出来,一旦遇到我们的部队,要打神鹰特战团的战旗!”

    王国伦在上海法租界部署神鹰特战团的行动时,南京国民政府也在紧锣密鼓地部署上海失守后首都的防御工作。

    淞沪会战结束后,中国军队向南京方向溃退,位于上海和南京之间的多处军事要塞无人防守,军队几乎全部撤退到南京外围。

    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处于日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由于从上海的撤退组织的极其混乱,中国军队在上海至南京沿途未能组织起有效抵抗。

    中国将领唐生智力主死守南京,主动请缨指挥南京保卫战,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

    从1937年8月到11月,中国军队在上海与日本上海派遣军已经进行了近三个月惨烈而胶着的战争;战事在日本第10军从杭州湾登陆之后急转直下。

    中国守军侧后被袭导致全线撤退,日军见中国军队全线撤退;于后穷追猛打。

    对中国军队实行穷追猛打的将军是刚刚接任陆军大将松井石根的上海派遣军司令官陆军朝香宫鸠彦王。

    朝香宫鸠彦王此时还是中将军阶,可他是昭和天皇的叔叔皇室子弟,相当有号召力。

    朝香宫鸠彦王率领8个师团24万大军,像驱赶牲畜那样将国军撤离部队向南京方面威逼。

    在日军的迅猛追击下,中国军队的撤退变成了无比混乱的溃逃。

    中国统帅部深感事态严重,在17日和18日三次开会讨论南京防御问题。

    会议上多数将领认为部队亟需休整,而南京在军事上无法防御;建议仅仅作象征性的抵抗。

    只有唐生智以南京是国家首都、孙中山陵寝所在,以及国际观瞻和掩护部队后撤等理由主张固守南京。

    这时候的中国最高统帅蒋介石,则期望德国进行外交调停阻止日本对中国首都的进攻;更希望苏联能军事介入。

    而保卫首都之战有利于德国的外交调停和苏联的军事介入。

    出于内政和外交上的考虑,蒋介石最终采纳了唐生智的建议;决定“短期固守”南京1至2个月。

    于是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军司令长官,负责南京保卫战;副司令长则为罗卓英和刘兴。

    南京保卫战示意图根据坚守南京的决策,中国统帅部在12月初日军接近南京城之前共调集了约13个师又15个团共15万人的部队保卫南京。

    这些部队中有很多单位刚刚经历了在上海的苦战和之后的大溃退,人员严重缺编且士气相当低落;而新补充的数万士兵大多没有完成训练。

    唐生智多次公开表示誓与南京城共存亡,对蒋介石则承诺没有命令决不撤退。

    为了防止部队私自过江撤退,唐生智采取了背水死战的态度。

    他下令各部队把控制的船只交给司令部,又将下关至浦口的两艘渡轮撤往武汉,还命令第36师封锁从南京城退往下关码头的唯一通道挹江门。

    这一“破釜沉舟”的命令给后来的悲剧性撤退埋下了隐患。

    11月20日,中国政府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政府机关、学校纷纷迁往内地,很多市民也逃离了南京。

    1937年6月,南京有居民101.5万人;到了12月初的常住人口只剩下46.8万人。

    本着人道主义精神,留在南京的二十多位西方侨民成立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他们提出在南京城的西北部设立一个给平民躲避炮火的安全区。

    南京市市长宣布承认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为安全区提供粮食、资金和警察;唐生智也承诺将部队撤出安全区。

    但已经没有什么人道可讲了,新上任的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朝香宫鸠彦王向日军大本营报告:必须攻克南京,才能让中国政府屈服;支那百姓也能做大日本帝国的顺民。

    日军大本营很快发出日军进兵南京的命令,日军地面部队分3路向南京进攻。

    南京防御总司令唐生智获悉日军进攻的消息,立即宣布全城戒严‘’迎战侵略者。

    南京背对长江,日军可以在北面用军舰封锁,炮击。

    而从芜湖突进的日军已经从西面包抄上来切断南京与后方的联系。

    东面和南面也被日军合围,南京已经成为了一座死城。

    国军守城部队在战斗减员的情况下不得不拉壮丁入伍,壮丁兵是一种强迫式的不员措施;新兵入伍后根本就没心思打仗;用这样的部队保卫首都,十座城池恐怕也保不住。

    再加上南京防御工事设计不合理,根本就无险可守,部队拉上去很快便暴露在敌人的炮火之下;国军防线很容易被突破,战斗还没拉开序幕,就意味着失败的到来……

    本書源自看書罓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