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克里特岛的琐事(中)

    第十六章、克里特岛的琐事(中) (第2/3页)

的思想,征收土地上的财富,镇压四方的反抗,从而维持对国家的统治。

    但在以海洋贸易为生的克里特岛,由于从文明创始之初就高度商业化,人口流动性很高,从来都没有被束缚在土地上,结果导致克里特岛民思想开放,宗教信仰远没有大陆民族那么虔诚,倒是跟近代的西方社会非常接近,神官的地位则比较可怜,甚至还是兼职的——所以迈锡尼间谍才那么容易混进去。如果是在古代埃及,想要让一帮外国人把持神庙,就如同在明朝的中国让一帮金发碧眼的洋人掌管科举一样荒唐。

    不仅神庙系统在克里特岛不怎么管用,难以愚民,军队同样也有特殊的问题。这个国家的政府虽然倾全力发展强大的舰队,海上力量举世无双,但海军毕竟上不了岸,对外难以开疆拓土,对内也不容易弹压反抗。最要命的是,克里特岛的财富主要不是来源于土地,而是来源于贸易,一味滥用暴力、横征暴敛的话,只会把商人都赶到竞争对手那边去,从而导致国家的衰败。所以,这个岛国的王室不得不亲自参与贸易和工商业,牢牢把持住最大的一份利润,以财富而不是暴力或迷信来统治国民,跟现代西方的大财团差不多——当然,现代的华尔街已经发展到用金融控制社会了,但在公元前的克里特岛还做不到这种事。

    总之,克里特岛的航海家和从各国远道而来的商人们,给这座岛屿带来了各式各样的稀罕货物,大到各种凶猛的飞禽走兽,小到精巧的戒指耳环……陶器、粮食、毛皮、布匹、象牙、珍珠、琥珀、香料,还有来自远方的于果,充满异域风情的毛毯,训练有素的奴隶、小丑和舞女,一切在这个时代能找到的货物,在这里都应有尽有。绝大部分稍微有点身份的商人,都把自己的货物摆放在帐篷前,供来来往往的客人们任意挑选,同时只留下几个伙计看顾买卖,而自己则也要抽空去集市闲逛,采购那些看上的货物。

    ——在这个钱币诞生之前、财富社会尚未出现的远古年代里,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都以自给自足为主,国际贸易还处于原始萌芽状态,商业只是生产业的附属和补充。所以大多数商人都不是以倒卖获利为第一目的,而是以各自的剩余产品,换取到主家难以生产的稀缺物资,和让人感兴趣的新奇物品为第一要务。

    比如说,埃及人拥有富余的粮食,却缺少木材和金属,那么埃及商队的首要任务,就是想办法找到愿意用木材和金属换粮食的交易对象,确保能够用粮食换得到木材和金属,而不是计较自身利润的高低。

    同样的道理,那些坐拥矿山和森林,却缺少肥沃土地的民族,也必须用自己国境内的一切资源来换取粮食,避免出现饥馑。由于古代的交通条件恶劣,在实践操作中,往往是只要能够找到愿意送粮食过来的商队,就已经谢天谢地了。至于具体能换到多少粮食,会不会亏了,就根本顾不得了。在这年头以物易物的商业市场上,大多数商品一般总是缺乏而不是过剩,像后世美国大资本家那样为了保持利润,而让麦子烂在地里,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的情形,在这个生产力不够发达的时代,是绝对不会出现的。

    所以,这时候的国际贸易,真的就只是一个放大了规模的乡村集市,别说什么壮观雄伟的交易大楼,甚至就连固定的店铺都未必有(大商人的私人豪宅是另一回事),远不如后世那么高端洋气上档次。大家都只是随便找个交通便利的地方,把各自的剩余产品摆出来,看看能不能达成交换而已——如今的克里特岛,由于其强大的舰队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得以扮演了这个集市的角色,从而坐地获利,但也仅此而已。

    此外,由于缺少钱币这一万能的中介物,迫使商人们的出货和进货往往必须同时完成。他们最苦恼的事情往往不是能赚多少利润,而是怎样才能跟对方达成交易,用自己的东西换到想要的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当王秋同学指挥一帮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