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可悲而又可叹的台湾“皇民...

    十一、可悲而又可叹的台湾“皇民... (第2/3页)

难免担心台湾人在战争中对日本人倒戈相向,袒护中国。因此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台湾人并没有当兵的义务,最多只是“志愿”被招募为随军苦力和挑夫罢了。)

    在这一背景之下,日本殖民当局为加强对台湾社会的控制,把台湾打造成“大东亚圣战”的后方基地,在台湾掀起了皇民化运动——具体来说,就是在台湾实施一整套强制推行日本文化的教育活动,隔绝台湾与中国之间的文化联系,把台湾民众培养成为天皇臣民,简称“皇民”,为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效力。

    在1937年之前,日本在台湾已经断断续续地实施了一些皇民化政策,例如在台湾学校把日语定为国语,在政府部门按照日本节日放假,出版日语报纸等等,但有关当局推行不甚得力,效果也不够显著。

    到了1937年之后,这场皇民化运动的进度骤然加速。其主要内容包括大力推行日语、进行奴化教育、倡导生活习俗日本化、强制改变宗教信仰等等。在此期间,汉语的报纸刊物在台湾完全消失了,学校里也不再上汉语课程,凡是不懂日语的人还要罚钱,逼迫台湾人花大力气学习日语。根据台湾总督府的统计,台湾本地人在1937年日语普及率为38%,1940年为51%,1944年则达到了71%。

    此外,台湾人还被迫集体改用日式姓名,穿日本和服,住日本式榻榻米,行日式90度弯腰礼。在学校里强制学生学习花道、茶道、弓道等课程(现在得去缴费上死贵死贵的培训班才行),同时命令台湾民众义务劳动,在各地赶建了一大堆神社(天晓得里面的巫女到底是由什么人来客串的),并且按时进行参拜。

    再接下来,就是宣传“大东亚圣战”和弱肉强食的军国主义思想,鼓吹侵略战争的正义性——简单来说,就是国家分强弱,弱小国家理该接受强大国家的掌控;文化分先后,落后文化理该接受先进文化的同化;人种分优劣,劣等种族理当接受优秀种族的宰制。而日本人作为优秀种族,自然应该征服世界……

    虽然皇民化运动看似搞得热火朝天,但总的来说,截止到日本战败投降为止,这场轰轰烈烈的皇民化运动,除了大幅度提高了台湾人的日语水平之外,并不是非常的成功——至少是没能让台湾人真正日本化。

    第一,这场皇民化运动虽然酝酿了很久,但真正的大规模推行也就持续了八年左右,这点时间显然是不够的——通过这场运动,确实是造就出了一批以当“皇民”为荣的台湾人。他们把日本当作祖国,将中国贬低为“支那”,生活方式全面日本化,穿和服,睡榻榻米,说话必用日语,形成一种崇日疏汉的媚日意识,甚至以家族长辈不会说日本话为耻。其中一部分人(如岩里政男之流)还在太平洋战争中参加了日本军队,把为天皇效死视为“最高的荣誉”……但这批人的数量毕竟有限,大多数台湾人无论是从生活方式,还是在文化思想上都没有变成日本皇民,始终还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人。

    第二,台湾的皇民化运动,是在物资匮乏、生活艰苦的世界大战期间进行的。对于那些成为“皇民”的台湾人,殖民当局除了稍稍提高配给之外,并没有太多的“糖果”进行奖励,还要时常组织他们去“奉公”,即无偿义务劳动——眼看着努力成为“皇民”并不能明显改善实际生活,显然很让他们的积极性受挫。

    而且,在肚子都填不饱的情况下,那些花道、茶道之类的日本传统艺术,也实在是难以对人产生吸引力——事实上,直到未来日本动漫作品大行其道的年代,这些玩意儿才真正在东亚各国的民间广为人知。

    第三,虽然皇民化运动的目标是让台湾人变成日本人,但实际上,尽管他们受日本的教育、懂得日语,可是仍然被日本人视为二等公民,遭受各种歧视政策,让很多“皇民”深感失望。

    第四,在皇民化运动之中被鼓吹得战无不胜的大日本帝国,最终却是被炸成了一片废墟,以无条件投降的方式沦为了美军占领区,按照日本人过去那套弱肉强食的军国主义理论,此时的日本人自己也应该算是劣等民族了,而中国倒是成了战胜国——这世上一向只有崇拜强者的事情,哪有崇拜失败者的道理?

    更别提当时还有很多日本文人在鼓吹“应该把日本并入美国,成为美利坚的第五十一个州”……面对这等状况,你让台湾“皇民”们到底该怎么去“归化”为日本人呢?连日本人自己都不想当日本人了啊!

    那时候就算有谁一定不想当中国人的话,也应该削尖脑袋移民美国才对!

    所以,在日本投降的第二个月,全体台湾人就十分迅速地抛弃了自己的日式名字,改回了汉语旧名。

    更绝的是,当时有很多身在日本境内的台湾“皇民”,明明已经日语说得比汉语都流利了,可是一听到日本投降的广播,就立即摇身一变恢复为中国人,并且以“战胜国公民”的身份,傲慢地看待身边的日本人……真不知是应该称赞他们心怀故国,还是应该感叹他们的阿q精神?

    总之,在日本无条件投降的那个时间点上,绝大多数台湾人都是毫不留恋地抛弃了昔日的宗主国,同时欢欣鼓舞地期待着祖国的大军重返台湾——“岛民似一日千秋,又像孤儿等待着温暖的母亲般的心情等待着祖**队的来临”。即使是那些已经高度日本化的铁杆“皇民”,也大多忙着从头学习汉语,准备跟日本撇清关系(当时没有人能预料到日本的再次复兴),没有谁愿意陪着日本军国主义殉葬。

    (******虽然看似很****,但在日本投降的时候,他也没有像很多日本军国主义者一样切腹自尽啊!)

    在那个时候,如果接收台湾的国民党政权,能够表现出一番积极向上的风貌,耐心消弭两岸同胞长期分离造成的隔阂,给台湾人民带来更美好的新生活,那么残留在台湾岛上的“日本皇民”,也就像满清王朝的遗老遗少一样,很快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但问题是,如果国民党政权当真能有这样的本事,也就不会在短短四年之后,便被解放军从大陆上驱赶到台湾了!

    ——不管怎么说,从1945年开始,终于回归祖国的台湾人民,从此真正进入了民国时代。

    然而,重回祖国怀抱的喜悦尚未散去,台湾同胞们却很快就愕然发现,自己迎来的居然并非什么抗日英雄和民族解放者,而是一批极尽贪污**之能事的贪官污吏!

    ——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台湾同胞刚刚回归祖国,就见识了民国时代最黑暗、最腐朽的一面。

    首先,国民党政府在接管台湾之后,普遍采取歧视台湾人的政策,几乎是刚一登陆,就以台湾人受日本“奴化教育”太深,又不懂普通话为借口,一口气刷掉了很大一部分曾在日本殖民政府任职的台湾人。即使有些台湾人侥幸保住了工作,可虽然是同样的职位,大陆人的工资却要比台籍人高出许多,并能够享受到一些特殊福利。这种完全不公正的待遇,自然让台湾人民深感不平,觉得过去日本人是一等人,现在大陆人是一等人,而台湾人什么时候都是二等公民……对祖国各种的美好期盼,一时间迅速破灭。

    接下来,跟在其它沦陷区的作风一样,国民党政府在台湾同样把接收工作搞成了“劫收”,诸位接收大员们打着“清理敌产”的旗号,肆意搜刮民脂民膏,一口气侵吞了价值110亿元旧台币的财产、各县市30%的房屋和占全省耕作面积20%以上的土地。对于这些接收大员们的“劫收”丑态,记者唐贤龙在《台湾事件内幕》中是这样描写的:“自从国内很多人员接管台湾后,便抢的抢、偷的偷、卖的卖、转移的转移、走私的走私,把在国内劫收的那一套戏码统统都搬到了台湾”。而台湾作家吴浊流也在《波茨坦科长》之中如此描绘:“台湾真是好地方,从重庆只穿一套西装过来,不久就可以做百万富翁。”

    很显然,这些国民党接收大员们贪婪、丑恶的嘴脸,彻底伤透了台湾同胞的心。

    更糟糕的是,国民党接收台湾后,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国共内战,立即马不停蹄地对台湾人民横征暴敛、大肆搜刮,造成岛内社会秩序混乱,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国民党到台后,不仅没有废除日据时代最让人诟病的专卖制度,反而进一步扩大专卖货物的范围,甚至连毛笔、文具、纸张都要由专卖局承揽。通过这些垄断贸易,国民党当局和一帮贪官污吏从中牟取了暴利,广大老百姓却遭到了沉重的剥削,被飞涨的物价压得喘不过起来,从而极大地激化了台湾民众与国民党政权的矛盾。

    而且,国民党在接管台湾之后,同样也把滥发纸币的毛病带到了这里,结果就是触目惊心的通货膨胀——从1945年到1949年,短短四年之间,台湾物价暴涨了1200倍!台湾居民的积蓄很快荡然无存。

    尤其是为了给内战征集军粮,国民党在接管台湾之后,就竭力征收大米输往大陆,再加上奸商的囤积倒卖,结果就是台湾明明在1946年稻米丰收,却闹起了米荒——截止到“二二八”事件前夕,国民党接收台湾仅仅16个月,大米价格却上涨了250倍,台湾人民因无米可炊而全家自杀之事常有发生。被饥饿所迫的人们,男人成为小偷强盗,女人当了娼妓,光是盗窃犯就使牢狱爆满,收容人数超过平常的三四倍。

    再加上国民党官吏的昏聩无能、贪污舞弊,致使台湾全岛百业萧条、失业率飙升。到1946年底,台湾的官营、民营工厂已有90%停工,80万工人失业,占全岛人口的10%以上。此外,在1946年以后,又有数十万留日学生、退伍军人、军属家眷陆续从日本返台,使得岛内的失业问题更加严重。而民众对国民党政府的怨愤,更是到了忍无可忍的程度。各地社会秩序一片混乱,军民冲突、抢米暴动、示威游行接连不断。

    于是,台湾回归祖国才一年多的时间,岛上同胞的心情就已从光复之初的期待与喜悦,变成了难以言喻的失落和绝望——即使是在日本殖民者的治下,他们的生活也不曾如此惨淡过。战时的物资配给虽然匮乏,但番薯土豆还是能混个半饱的。可是等到国民党政府一来,台湾人民却是彻底没了活路……很多大失所望的台湾人纷纷抱怨,早知道回归祖国就是这么个下场,还不如继续给日本人当二等公民呢!

    在这种情况之下,台湾民众对国民党政权的怨愤情绪日积月累,却无处发泄,最后终于迎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总爆发——这就是至今仍然时常被台湾媒体提起的“二二八”事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