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荒诞在十月(下)

    第十五章、荒诞在十月(下) (第3/3页)

,现任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哈尔西海军上将,一时间不由得有些恍惚。

    这场胜利来得太快,来得太猛,来得太突然,简直是如梦如幻,以至于让他仿佛有种不真切的感觉。

    短短的一个多月之前,他还在珍珠港的司令部里喝着闷酒,哀悼着葬身碧海的战友,咒骂着可恶的日本鬼子。可是到了此时此刻,他却以征服者的身份站在了帝都东京的大门外,脚踩着日本帝国海军的心脏。而那个被他切齿诅咒和隐隐畏惧的敌将山本五十六,更是早已在原子弹的蘑菇云之中化为了灰烬。

    实事求是地说,在情况还不十分明朗的情况下,就冒险率领大舰队闯入东京湾,根本就是拿全军上下的性命去豪赌,事前在舰队参谋部里更是反对声一片。但哈尔西上将充分发挥了他的“蛮牛”本性,硬是坚持了这个命令……结果很平淡,面对来势汹汹的美国太平洋舰队,东京湾沿岸的日本人没有做出任何抵抗。

    就像九十二年之前,佩里将军的那四艘“黑船”一样,哈尔西舰队毫发无伤地靠上了横须贺的码头。

    对此,整个舰队上下的美军官兵一片欢腾,但哈尔西上将却只感觉到了一阵索然无味。

    怎么说呢?感觉就像是准备了很久的复仇行动,最终的结果却是一拳打空,于是居然无事可做……

    真是荒诞,自己明明还没打够呢!敌人就已经没有了?!胸中的这股郁气要往哪儿发泄啊?

    不过,这种夹杂着失落和彷徨的郁闷心情,并没有在哈尔西上将的胸膛里徘徊得太久。

    因为,哈尔西上将很快就发现,剩下的日本鬼子还没有被彻底打垮,属于他的战争也还没有结束。

    早在美国太平洋舰队闯进东京湾之前的好几天,横须贺镇守府的日本海军成员,就已经提前逃散一空,消失得无影无踪,并且开走了所有还能动弹的潜艇、巡洋舰、驱逐舰、海防舰、改装航母、炮艇、鱼雷艇和运输船,飞走了全部的海军航空队飞机,运走了整个镇守府的资金、军械和弹药,甚至把燃煤和食品散发给了市民,把剩余的燃油放进了海水里,除了空房子之外,什么都没给美军留下。整个横须贺的海边只剩了一艘不能动弹的三笠号战列舰:那是四十年前日俄战争时期的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海军名将东乡平八郎大将的座舰,此时早已解除武装退役多年,如今正以海上纪念馆的形式,被保存在横须贺的海滨公园里。

    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逃出了横须贺镇守府的这些日本海军舰艇和飞机,现在究竟去了哪儿?

    在岸上巡视了一圈,确认这一带地区应该不会有什么战斗爆发了之后,哈尔西司令官先是下令阻止了某些无聊水兵想要凿毁三笠号战列舰的愚蠢行为,然后就在他的旗舰“企业号”航母上,接见了横滨那个“日本国临时政府”的代表,勒令这些“日本合作者”尽快提供日本本土海军舰队的最新动向。

    又等了一天之后,待在横须贺镇守府港口的哈尔西海军上将,总算是得到了一份比较模糊的敌情通报。

    自从东京核爆、帝国毁灭之后,面对美国哈尔西舰队的大举来袭,还有“日本国临时政府”投降通告导致的人心混乱,之前散布在日本东部各地的本土舰队船只,基本上都在接二连三地纷纷起锚西逃。

    原本部署在北海道的日本海军舰艇,大多通过津轻海峡或宗谷海峡(抢在苏军南下之前),逃进了列岛另一面的日本海各港口,甚至还有逃到了朝鲜半岛东部各个港口的,估计是想要观望风色。

    少量具备远洋航行能力的先进舰艇,据说是前往南洋的特鲁克锚地,去投奔联合舰队主力了。

    大多数的舰船逃到了日本帝国海军的摇篮,位于广岛县的江田岛海军兵学校。这些舰长和艇长们在出发之前还有过一番串联,似乎是认为在内阁、海军省和军令部都已经不复存在的情况下,应该去母校找老师和校长商量个对策。而本土的海军航空兵和陆军航空兵,则是飞到哪里的都有,不少人干脆是开着飞机回家了。

    与此同时,驻扎在中国华北、满洲,还有朝鲜半岛的各路日本陆军,正在源源不断地渡过对马海峡,向着日本西部的广岛、松江等地集结,似乎有在那里形成一个重兵集团,领导本土反击作战的迹象。

    而江田岛海军兵学校和拥有日本最先进造船厂的吴港镇守府,同样也位于广岛县内。如今的广岛县堪称是海陆军重兵云集,日本帝国本土最有战斗力的部队,以及最顽固的主战派分子,都在不断向那一带地区聚集。战时大本营原本储存在那边几个巨型洞库的大量弹药和物资,也足够支撑一场长期的作战。

    “……原来这些日本海军是回到母校去了啊!江田岛……日本海军的摇篮……”

    低头审视着桌上的日本地图,哈尔西海军上将的眼神中,再次燃烧起了好斗的火焰,“……正好,从国内赶来的第二批增援舰队和补给船队,目前也已经抵达东京外海了。既然如此,就让空军利用东京和仙台的机场,准备对广岛地区的日本海陆军进行战略轰炸!嗯,剩下的毒气弹也可以全都用上!”

    他狠狠地将一把匕首钉在了地图中的江田岛位置上,“……把这些恶魔的幼崽直接扼死在摇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