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洞穴先民

    第九章 洞穴先民 (第2/3页)

来的亲事。说着说着格拉就得意忘形雀跃起来,嘎尔扎也在后面热热闹闹的陪着格拉聊这未曾谋面的措姆(笔者注:夏尔巴语,嫂子)。也许是带有激烈情绪的聊天分散了师徒两人的注意力,嘎尔扎脚下一滑下了雪坡,尽管背上的背篓已经与身体分开,但陡峭的雪坡仍旧让嘎尔扎无法停止滑落。就在这时,格拉放下了背篓,跳下雪坡试图拉住嘎尔扎。师徒两人在雪上不停翻滚着,所有人都极为紧张的看着这一切。终于他们在接近坡底的地方停了下来,师徒两人拉扯着互相骂着对方。就在师徒两人正在往身上帮救生绳时。哄……的一声,格拉身旁的雪盖突然坍塌了下去,师徒两人全部掉进了冰缝中。格拉由于还未来得及绑好救生绳,所以一下子跌入了冰缝底。

    当众人把格拉救上时他已经不行了。恍惚弥留中,他叫停了运送他下山的队伍,攥住身旁已经哭昏几次的嘎尔扎,希望他可以把他的尸体带回给以米(奶奶)身边,然后去尼泊尔那里,把婚事退了。说完没多久,格拉就死在了下山路上。

    按照夏尔巴人的葬俗,他们在村旁的雪山下进行了露天火葬。部族村民与生前的好友都出席了仪式。格拉的奶奶已经年迈,家人决定暂时隐瞒孙子遇难的事件。但奶奶却明白发生了什么,执意来雪山下送孙子最后一程。奶奶没有哭,每个人都严肃而坚强,在信仰藏传佛教的夏尔巴族中,死亡对于他们并不是一件绝望的事情,而是某种意义上的重生。

    但尼泊尔却始终没有人去报丧。一方面是现在正值登山热季,没有人有空闲时间。另一方面,也都没有想好如何说。直到,三年后,嘎尔扎十八岁的时候,他才从格拉父亲口中问到措姆的地址,决定为往生的格拉完成遗愿。为此他放弃了春天的工作机会,只身去了尼泊尔。当他看到措姆将一切都说明白后,却发现自己爱上了眼前大自己一岁的姑娘。后来,曾经的措姆成了嘎尔扎的老婆。

    嘎尔扎说到他的格拉时并没有一点点的悲伤,相反却平静自然。这就是夏尔巴人的世界吧。死亡与信仰是他们血液中流淌的性格。

    随着嘎尔扎故事的展开与结束,石煜一行人已经看到了洞穴远处的光亮,没错,他们就要走出去了。

    他们加快了脚步,在经历了十余小时的黑暗后,突如其来的光亮让他们无比兴奋。一同想着洞口奔去。

    哐啷啷……随着他们冲出洞口,有一些废旧的贴罐头被他们从洞口踢了出来,其中一个还飞了好远,毋庸置疑,那是小胖子小喇嘛踢出去的。

    这是一片绿色的小森林,具体地说这应该算是一个洞天世界。在这四周全是山石的洞中,生长着一片茂密的林木,林木的最上方还没有接近洞口。在洞穴内看是有光,但置身在光中会明白,这样的洞天中,每天最多只有两三个小时能看到天阳。但这也足够令人兴奋,何况是这群死里逃生的人。

    “这里应该有人在。”色尔巴对已经四散观察的好奇人们说着。

    “这里有罐头,有木箱,这里应该有人。”德国拿着罐头皮。

    “你们快来看,快来看呀!”卢婧拉着石攸,蹦蹦跳跳的向人群喊。

    大家都快步聚集上来,在这洞天的北面,有一个凿入岩石中的石室,屋内有石床,铁盆,煤炉等生活用品,还有打字机,书籍,地图,测量仪器等工具。但他们都不是近年来生产的产品,看上去像是中国五六十年代的器具,很多的工具和书籍上还标着俄文。似乎这些人匆匆离去时并没有打算将这些毁掉,而是抱有重归的希望。可惜这里没有人认识俄文,这里还没有手机信号,无法联系外界,也无法用软件对俄语进行翻译。

    在石室一侧岩格中的打印稿中,用俄语密密麻麻的写着过去的事情,这无疑一定是一个大秘密。

    “这里的装备看起来像是一个科考队,根据他们的用具数量,这里应该有二十人。外面的罐头皮上写的是中文,上海食品厂。应该不是洛桑爷爷他们出逃时留下的,他们设备大多数都是53-56年生产的。”石煜查看着石室内的物品。

    “你们看,这文件虽然看不懂。但是我们能看懂上面的数字。这里写着1959,就应该是1959年打印出来的。说不定是苏联的考察队。”石攸从一摞打印稿内发现了答案,卢婧立马抢过来看。

    “苏联的科考队?苏联人是在1960彻底撤走的。这样说也可能哦。石攸你真是聪明。”石煜突然有了思路。“如果说这是苏联人科考队的遗迹,那就证明我们找到对了路。他们来这里一定不是为了研究石头的,那么答案就是他们来这里的目的与二战时德国来这里的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